汪莉
彭水县职业教育中心 409600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简称国二十条)的出台,明确提出了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学”的“三教改革”,“三教改革”在国二十条里面又是推动四项改革之首,教材改革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教材,在当前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开发适合民族地区中职音乐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从而提升民族地区中职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能力。
关键字:民族地区 中职 音乐 教材开发 探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出台,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国家解决方案,其中提出推动四项改革,三教改革就是这其中改革的重点,教材改革又是三教改革的突破口,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主要缘于我国各地区情况不一样,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更是千差万别,艺术课程开发与开设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笔者曾在全国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调研发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但现在的年青人对本民族的音乐根本不喜欢,传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很多非遗类民歌传承人老化现象非常严重,如再不进行收集整理,开发成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很多优秀的民族歌曲将会失传。因此笔者作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师在民族地区音乐教材开发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民族地区中职音乐教材现状
笔者调研全国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发现,现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主要使用的是人教版、高教版及地方出版社出版的中职类教材,这些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内容很全面,不仅有视唱、乐理等专业内容,还有歌剧、外国音乐等欣赏内容,也收集了很多全国著名的民歌,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茉莉花》《走西口》等,但笔者没有找到一本具有地方特色中职音乐教材。中等职业教育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大类,学生除了学习技能之外,没有更多的升学压力,中职学生更多是多才多艺的一个群体,学校如有专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教材,培养一批具有传承地方音乐学生,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开发民族地区中职音乐教材探索
彭水是全国以县为单位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自治县,该县建县于西汉建元初(公元前140年),历史悠久,流传在该地区的民歌众多,如鞍子民歌、梅子民歌、普子民歌、棣堂民歌、郁山孝歌等。这些曲调丰富,有表现劳动场景的号子,也有表现男女求爱的山歌,也有婉转如莺的小调。2013年以来,笔者在全县调研走访,收集到了各种民歌达500多首,2015年与彭水多位民歌传承人一同研讨,对收集的民歌进行整理精编,最终形成了彭水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第一本校本教材《娇阿依民歌精选》,该教材主要以地方民歌为主,志在传承与弘扬地方民族文化。
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娇阿依民歌精选》在传承地方文化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中不足的是不能照顾更多同学对其它民歌的喜爱,2018年,笔者启动了对《娇阿依民歌精选》修编工作,修编的核心内容要素是“全面发展,彰显个性”,充分吸取其它中等职业教育音乐教材优点,再次对彭水民歌进行筛选,保留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歌曲,相同曲调类进行反复对比,将便于流传的歌曲选编到新的教材中彰显特色教材个性。全面发展是想从中职学生艺术培养的角度出发,要学会欣赏更多的高雅艺术,因此此次修编将全国民歌、川剧、京剧、黄梅戏、民族乐器欣赏、外国民歌、歌剧等多种音乐形式收录到新的教材开发中。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教材的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我们也提出了此次教材编写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原《娇阿依民歌精选》的基础上编写合页式教材,各位音乐教师除必须曲目之外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选择不同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每个人用的教材就各有不同,这样更能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根据合页教材的实验后进行总结,对于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形成学校固定的校本出版教材,这本教材会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中职学生)情况,收录更多适合彭水地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在全县及至具有相同县情的其它区县进行推广。三是在此基础上,开发本土音乐网络课程资源,能通过彭水职教中心网络课程平台,分类别放到平台上,不仅彭水本土的学生可以学到本地民族音乐,也能欣赏到更多全世界不同音乐,同时也为全世界了解彭水独特的民族音乐魅力提供平台,正是应证了那句名言“音乐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三、后记
民族地区音乐教材的开发,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帮助,仅仅只是开发一本教材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很难有更大的空间,彭水职业教育中心在这个方面也在做出一些尝试,一是将彭水民歌纳入课堂教学,规定每学期学生要学会4首本地民歌,这些内容纳入学生素质课程考核,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民族乐器、甚至民族歌舞等不同形式参与考核,更多是为了将民族音乐能有更多人参与。二是每年开展民歌合唱节,聘请民歌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指导,发现民歌人才,加强对民歌人才的培养,真正做到后继有人。三是参与全国各种不同民歌大赛,比如,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鞍子民歌,就曾获得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阿依三娃在2019年获得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通过系列活动传承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命运,在当前国家提出的“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国家文化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的音乐教材开发只是一朵火花,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参与文化强国的建设,为国家文化的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与文献:
1.缪灵娟.民族民间音乐在中职课堂互动教学探索.《北方音乐》2018年第1期
2.黄胜利.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与保护探索.《科学咨询》2017年第8期
3.蔡胜炽.《彭水县志》四川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教师简介:汪莉(1986.11-),女,现任彭水职业教育中心教师,鞍子民歌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