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青少年课余训练,发展学校竞技体育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陈亚明
[导读] “课余训练”、“竞技体育”并非新概念,且我国的课余训练和竞技
        陈亚明

        山东省莱州市沙河镇中心小学  261423
      
        摘要:“课余训练”、“竞技体育”并非新概念,且我国的课余训练和竞技体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利用学校力量通过课余训练普及体育运动,提高运动员运动技能水平,以发展竞技体育,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梦。

        关键词:课余训练;竞技体育;青少年
              
        我国受小农经济、传统哲学影响,崇尚中庸,进而将体育定义为防病治病和健身而非竞技。随着我国社会内外的剧烈变化,我国的体育发生率前所未有的变化,受欧美国家队影响,我国传统体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人才培养体制。
        回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兵操体育”、“三级训练体制”、“体教结合”、“教体结合”模式,不可否认是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多年来我们偏重的是体育竞技能力的训练,而轻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出现了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优秀运动队员的断层、更新困难等问题,各种矛盾与日俱增,不利于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也不相适应。
        因此,作者通过了解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历程、现状,比较外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以课余训练为手段的学校体育+梯队的青训模式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
        一、课余训练成为我国开展竞技体育的最初形式
        兵操体育废止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多个体育院校,并在数十所院校设体育系、体育科,学校课余训练初步形成,但其存在形式大多是零散的、集中在校内的竞技体育。大学生成为绝大部分主体,比赛形式为校内班级赛、级部内学校内部进行的班级间、系级间的小型单项比赛;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校级间的体育比赛;省、市范围内的运动会及单项比赛,且基本上由各大学自主进行。这段时间培养出来一些大学生运动员,成为后来组建的各省市专业队和国家队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课余训练也得了初步发展。
二、 学校课余训练重新受到重视
        文革之后百业待兴,我国在人力、物力、财力都极度缺乏的状态下,我国借用了前苏联的体育制度,即将竞技体育从体育中或者说是从学校体育中剥离出来,以便更有效地结合所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发展竞技体育工作。
        后因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体制下弊端频出,学者又先后提出以训为主,以教为辅的“体教结合”模式,以及以教为主,以训为辅的“体教结合”模式。不论是“三级训练体制”、“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在短期目标和局部利益的驱使下,上至国家,下至教练员、运动员,片面追求成绩,使得了竞技体育得到优先发展,但限制了学校课余训练及学校竞技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其弊端愈加明显,显现出技术水平与文化水平不一致、培养人才的效率较低,运动员大量中途淘汰、退役后就业安置问题突出、片面追求竞技成绩对运动员身心的危害大等问题。
        所以,不论是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对学校课余训练的限制,还是竞技体育所显露出的弊端都警醒着人们,如果不改变竞技体育观念和举国体育体制,还会不断的出现更多的邹春兰和才力,这使得学校课余训练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三、以课余训练为手段的学校竞技体育模式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重返奥运赛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一雪"东亚病夫"的耻辱,国内掀起了史无前例的“体育热”。《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的先后制定颁布,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了我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健康、稳步、有序的发展,以课余训练为手段的学校竞技体育出现成为必然。
        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范例是美国以大学为中心,中小学为基础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他们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学校课余训练试点中最成功的非CUBA联赛莫属,业余训练体系深深扎根校园之中,解决了专业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及退役后就业途径不畅等问题,其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学校竞技体育”是在学校课余训练基础上的一个延伸和发展,它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根据我国的体育体制、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地、联系实际地提出来。
        具体实施起来,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青年体质健康下降;选拔困难、运动员断层、更新不及时等情况。主要原因有家长过度担心溺爱、体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怕担责的自保心理等。
    四、发展学校竞技体育的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观
         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我国教育制度和竞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以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依据,以培养全面发展高水平的体育后备竞技人才为目的,树立大教育观、大人才观、大体育观。
    2、进一步完善小、中、大学的体育人才青训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开足开齐体育课,鼓励青少年积极投身身体锻炼。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以中小学为基础,大学为中心的优秀运动员青训模式。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使文化教育与课余训练相互融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充分发挥俱乐部综合优势,加强科学训练
        俱乐部一般都具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研器械和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为提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校园体育+梯队模式。
    4、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因此,提高教练员队伍的素质,是促进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的重要保障,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5、以社会和产业化为依托,弥补经费不足
        学校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已经广泛被人们意识到,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弥补经费的不足,使学校和投资者得到双赢弥补经费的不足,确保学校竞技体育的正常开展。
    6、健立健全学校竞技体育评估体系
        健全的学校竞技体育评估系统可以对学校竞技体育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有效的进行反馈,有利于竞技体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青少年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出了体育强国梦、足球强国梦等重要指示,使得鲁能、恒大等多个青训俱乐部的发展、学校体育快速完善、社会认可度得以提升,这也都意味着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学校体育的推广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以下建议:
        (1)从国家方面,应加大学校资金投入,改善场地器材,完善教师配置。
        (2)从学校方面,应适当安排、调整运动员学习时间、训练时间,可选调优秀教师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进行强化练习学习。
        (3)从社会方面,要给予运动员更多的认可,改变以往偏见,同时为运动普及提供便利。
        (4)从家庭方面,家长要给我运动员足够的支持,同时运动员自身要认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文化课学习,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最后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