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如
江西省 景德镇市 昌河实验小学校 33300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和家长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却忽视美术等艺术课程的重视度。美术是培养学生修养的摇篮,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自身素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对美术的重视,并不断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质高效;小学;美术教学
“析其理”是为了“践于实”,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引领,也是助力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思维性的需要。只有尊重美术课堂的思维性,重视并深化美术课堂中的思维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多维度、个性化、创新化解析,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生命活力才能在美术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一、开展游戏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的教学课堂要注重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将学习的活动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这种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融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并且这种结合实际的教学能够将抽象的艺术语言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在与实际结合的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竞争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竞争环境中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机器人》内容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上让学生对于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然后让学生进行比拼,看谁收集的资料多;之后笔者在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阶段,让学生自由发挥,绘画出想象中的机器人;在学生绘画结束后,笔者又带领学生开展了“机器人作品”的竞赛,选择画的最好的三名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在今后课程中,我们都可以进行“比一比”“评一评”等竞赛的方式。但是在竞赛时要注意不能总是集中评价几名学生,要注重所有学生的均衡发展,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理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就需要兴趣的引导,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会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就需要将所教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熟悉情境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剪剪乐》内容时,首先在课堂导入部分,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剪刀、纸、笔等通过剪剪、画画的方法,大胆地把学习过程中所欣赏到的画、学生的画以及所听到的、感受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接着,美术教师就可以进一步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用废弃物制作而成的艺术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大胆的创作。在此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为学生创设出了熟悉而又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巧用教学技巧,增强创造能力
有研究显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最强的。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段的美术教学中,都会渗透一些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的技能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一些教学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将这些技能由难变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轻松掌握,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色彩的和谐》内容时,教师不要一上来就给学生讲述邻近色的调色方法及其规律、运用邻近色调配出和谐的色彩搭配等教学重难点知识。我们可以先游戏导入,将一些色彩卡片展示给学生,堂学生根据卡片上的色彩“找朋友”,并简要的说一说,其余色彩不配成“朋友”的原因。然后通过赏析作品、色彩的和谐在生活中的运用等环节,既使学生对邻近色有了初步的认识,又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最后的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都贡献出了创意十足的作品。
四、注重课后评价,帮助总结提升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不利。所以,在教师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课堂小结,并适当地进行课后评价。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再重复一遍,让学生在课下复习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后评价的时候,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要自己评价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这样学生便能够知道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及时改正,这对于教师之后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或者建议提出来,这样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打造美术课堂,并且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制定出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史小燕.对美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51-53.
[2]刘依琼.浅谈小学美术课堂高效教学策略[J].生活教育,2018(0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