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富
重庆市合川实验中学校 401520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时代环境下,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发现了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并期望用情境教学法绽放出精彩的课堂环境,以求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高效吸收知识,实现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政治;生活情境;直观情境;问题情境
政治是属于文科学科的范畴,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有的教师却认为它是文科,便要求学生对学科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并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消磨着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主动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实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境教学法于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帮助学生高效获取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作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应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是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所以若能够将政治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更加有助于学生吸收政治知识。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懂得应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经历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达到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信用卡、支票和外汇》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购物时,你们都是用什么消费的?”于是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消费方式,从而引入了新课,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购物模式。然后,我为学生接受了信用卡和支票这两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了解了这两种结算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汇率的变动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使学生懂得了外汇、汇率的含义,帮助学生掌握了汇率变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最后,我引导学生整理了学习内容,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达到了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应用直观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对于高中政治教学而言,直观情境的应用可以创设充满生机的课堂环境,节约课堂上进行板书的时间,使学生更加有动力的参与课堂学习知识。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勤于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应用直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这一节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看了叙利亚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下思考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和平形势,结合视频与新闻资料帮助学生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引导性的语言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指引学生认识了中国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所做出的贡献。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直观情境直击学生心灵,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关心国际政治的能力,让学生认同了我国的发展战略,从而充分达到了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应用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被人们所公知的,更是身为一名教师应该明白的道理。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懂得应用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探究欲望沉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通过有效引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构建出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环境。
比如,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节时,首先,我板书了课题,就课题对学生提问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从而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了关于劳动的这部分内容,引出了就业的重要性。然后,我结合实际与教材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与学生一同分析了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使学生形成了自身的就业观,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我在课件上展示了相关资料,让学生回答了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最后,我做了这节课的总结,帮助学生形成了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认知,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探究欲望,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知识,从而充分实现了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环境的构建。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符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努力让自身的教学思想跟的上时代的发展,保证应用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情境教学法是有效的,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坡.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211-212.
[2]崔串弟.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