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马如祥
[导读] 新课程是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改革,在新课程的背
        马如祥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   810008
        摘要:新课程是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字:高中历史 新课程 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高考很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所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历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采取单一的讲授法为学生授课,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间接知识,但是却也极大地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较强,缺乏主观能动性。还有,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侧重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这也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针对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四点策略,分别为:“突破教师中心,落实学生主体”、“尊重学生差异,实施个性教学”、“创设情境问题,培养问题意识”、“重视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下文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突破教师中心,落实学生主体
        新课程的创新观提出教学要突破知识中心,突破教师中心。所以,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创设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体验,使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如何体现呢?对此,教师可以在语言讲授的同时,组织学生对内容展开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执教《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节课时,笔者首先利用历史专题片,将学生带到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学生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接着,按照课前发放的导学案详略得当的讲授“六王毕,四海一”以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在讲授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的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了皇帝制、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掌握三者的内容和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之后,安排学生讨论:“秦朝统一之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哪些人会主张郡县制,哪些人会主张分封制吗?他们各自会有什么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考察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掌握,也能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笔者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小结。这样将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始终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并积极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对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重要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差异,实施个性教学
        学生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每个班级当中,都存在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群体,优等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通常教师一点拨就能明了,而学困生的接受能力相对弱一些,需要教师细致的指导。由于班级存在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标准、问题难度,使学生都能找到一种舒适的学习状态,从而朝既定的目标努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历史成绩,将成绩稳定在120分以上的学生视为优等生,成绩稳定在90-120分之间的学生视为中等生,成绩稳定在90分以下的学生视为学困生。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求学困生要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并能通过历史事件阐述历史意义。中等生要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分析能力,时空观念,并能通过史料判断历史事件。优等生除了要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之外,还要能够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关于评价,笔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每个学生跟过去的自己相比有进步,都值得被鼓励和肯定。另外,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还要看他们对各自学习目标的完成度,完成度越高自然学习效果越好。


        三、创设情境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情景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教学中,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将枯燥的文字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创新观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前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和发言,能够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
        比如:在学习“侵华日军的罪行”这节知识时,笔者首先通过播放纪录片的形式,使学生观看日军侵华的具体罪行,然后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要发动侵华战争?”在这个过程中,采取读书指导法,要求学生看书总结原因,并对日本侵华的原因发表感想。接着,在学习日本侵华的过程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条理性,笔者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指挥,请你对日本侵华路线做出判断,并分析日本这样做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日本侵华路线的思考,并加深学生对日本在我国发动的各个战争的记忆。在讲到日本侵华的暴行时,为了引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讨论:“看到日本在我国的如此暴行,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那个时期的中国人说些什么?”这样做,能够引起学生对日本暴行的谴责,从而在学生心里植根“中华振兴,匹夫有责”的思想,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重视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只是一味地进行课堂授课,而不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导致学生没有能够及时地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从而犯了很多能够避免的错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评价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秉承新课程的评价观,采取正确的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历史学习得到更大的发展。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教师会对学生近期的表现或是历史成绩进行简单的点评,这种评价相对浅显,对于学生而言,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新课程的评价观指出,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除了教师之外,学生、家长、教学主任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学生从多个方面接受指导意见,有助于自己全方面的改善学习的不足,取得更大的进步。另外,传统的评价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这对于某些能力不足却非常努力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评价的内容应该是综合性的,评价者要从学生的成绩、平时表现、历史素养、合作精神等各个方面对学生开展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评价,每个学生绘制一个表格,写上小组成员的名字,从本次学习任务的各个方面,如:团结精神、任务完成度、表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上交教师。教师统计学生的评价结果,并结合自己的意见,再对学生写出综合评语。这样,在学期的最后,学生结合自己每一次的评价表,能够清晰地看出自己的学习变化。
        结束语: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历史作为一门十分关键的学科,需要教师秉承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使学生在反思和总结经验中不断地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胡伟琪.新课程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4):72.
        [2]李元元.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2):68.
        [3]袁金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7(23):126-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