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
江苏省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然而,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着观念落后、方法单一、模式封闭等问题和不足,直接造成德育教育的低质低效。基于此,本文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规范自身言行举止、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注重联系学生家长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策略。
关键词: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带有目的性进行的道德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先驱。小学生年纪小且并为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所以小学阶段正是培养个人思想、道德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顺应教育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树立起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与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引,来推进德育教育方法的革新,最终真正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发挥言传身教作用
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辨别、判断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的科学教育和引导,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小学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用良好的道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发挥出言传身教的作用,做好学生的榜样,以高尚的教师情怀来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情操,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规范言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实现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们面前树立榜样作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生活中,都会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们认识到端庄的举止带来的魅力,另外,笔者还会在课堂中规范学生们的行为,针对学生们的问题设置教育方案。通过这个方法,学生们逐渐改善了不良的行为举止。这样,笔者通过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拓宽德育教育范围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让学生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无法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十分重要。
所以,小学教师需要积极拓展德育教育的思路和范围,将德育教育从课堂上逐渐延伸到更加宽广的生活、社会当中,注重融入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和素材,以此来加强德育教育和生活的关联,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影响下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并自觉内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例如,德育教育本身便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融入了生活元素,从生活现象来提炼德育教育的内容。如,笔者以“生活垃圾”为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垃圾随处可见,有些人会将垃圾投入到垃圾桶内,而有些人则会乱丢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当我们看到有人乱丢垃圾时,应该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们随意丢弃垃圾的后果。这样,笔者通过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拓宽了德育教育的范围。
三、注重联系学生家长,共促学生健康发展
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离不开家长的协助的,因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能够让教师的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对此,小学教师需要畅通家校沟通的渠道,充分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来联系家长,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的基本表现,并共同制定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策略,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教师还能够向学生宣传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以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促使家长们可以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让学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和观念付诸实践,从而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很多时候,教师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这就导致教师无论怎样进行培育,都会感到欠缺什么,所以,为了促进学生们的健康发展,笔者构建了家校沟通渠道,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实施共同教育的方针。首先,笔者考虑到家长的时间,所以利用现代社交软件——微信建立了微信群,将班级学生家长邀请进群,然后,笔者会在微信群中发布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这样,笔者通过注重联系学生家长,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开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直接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每个小学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展开思考和探索,以实现规范自身言行举止、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注重联系学生家长等策略的巧妙运用,有效优化德育教育的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胜.试分析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105+114.
[2]莫秋群.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和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