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育品质

发表时间:2020/10/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曾海鹅
[导读] 从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来,在当前历史课堂上,
        曾海鹅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 363102
        摘要:从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来,在当前历史课堂上,教师不再一味地追求对学生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开始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是否基于课堂学习实现了综合素养的发展。对此,笔者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精心备课,有效导入,分层施教,合作探讨等策略,浅谈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优质历史课堂的创建。
        关键词:高中历史;备课;导入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多以自身为中心展开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显然,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课堂上的被动地位,犹如毫无感情的机器,单向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历史思维也得不到锻炼。所以,为了更新以往的教学形式,切实地将学生放在历史课堂上的关键位置,教师不妨针对现阶段历史课堂上的教育现状提出改进的措施,让整体课堂在焕然一新中走向高效。
        一、精心备课
        备课是教师展开教育活动的第一环节,在备课中,教师需要对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对课堂上的教育对象进行分析,以便设定出更加精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使得整体课堂在有条不紊中走向高效。然而,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存在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施教的过程才是决定整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所以,这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备课活动,以至于在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常常出现没有方向、无序等情况,致使最终的课堂教学成果不如预期。因此,为了让历史课堂在稳步开展中走向优质,教师有必要重视备课活动,以便基于悉心的备课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例如,在《百家争鸣》中,教师就可以从知识层面、学生层面,以及教育资源的层面进行备课。首先,针对知识层面而言,教师可以对课本上安排的历史知识进行解读,指出基本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分析,指出学生的历史素养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已经具备的历史思维等,作为教学设计的参照,以便在未来进行活动的安排时能够提升精准性。最后,教师根据教育的需求,进行本节课中课件等资源的准备,以便未来的施教活动能够顺利的实施。
        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进行精心的准备,能够让教师在施教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整体课堂更加有序、顺畅地开展。
        二、有效导入
        如果说备课是整体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个环节,那么导入就是实际课堂教学时的第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导入设计的优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质量,试想,当导入环节的设计相对灵动、有趣时,学生也会在这样的导入之下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建构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动力,而当导入的方式相对的沉闷和无趣时,学生也会降低自己进行学习的主观意愿,以至于整体课堂的教学成效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所以,为了让学生从历史课堂的一开始就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基于这一态度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有效学习,教师不妨对导入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以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情境的创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具体来说,教师利用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影视片段的资料,向学生呈现出直观的情境,使得学生透过影片中的场景,认识到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国家的状况。随后,基于情境中的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人们都从哪些方面思考意欲救国呢?”“结果怎样了呢?”“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怎样的影响呢?”等问题,促使学生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潜移默化地走进本节课中,生成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


        显而易见,教师利用媒体技术、问题等资源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在抓住学生目光的同时,给予学生进行思考的机会,使得学生产生探索历史知识的主观意愿,从而助力高效课堂的产生。
        三、分层施教
        在对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发现,当教师利用同样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了同一历史知识后,学生的反馈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认识历史知识,并且表现出轻松、游刃有余的状态,然而,在相同的时间内还有些学生则表现出困难,建构知识质量不佳等状态,如果教师长期安排学生以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那么势必会抹杀一部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减弱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历史素养,为学生安排差异性的教育任务。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中,教师可以先结合我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等内容,向学生设定一些简单的问答题,检验学生的历史素养发展程度,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熟悉效果。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出哪些学生对我国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发展原因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哪些学生不曾认识这些内容等,并按照学生的层级对学生进行定位,以便确切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特定的学习任务下实现个性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在《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实现成长。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教育任务,能够让全体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肯定自己的价值,保持对历史知识进行建构的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的质量。
        四、合作探讨
        从社会对人才提出合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后,教师也开始在历史知识的讲解中倡导合作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与他人进行配合中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然而,在现阶段的历史课堂上存在部分教师为了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而消解学生独立思考机会的情况,以至于学生形成依赖性,不能较好地依靠自身的思维完成对历史内容的分析。所以,为了让合作学习活动更显其优势,教师可以对合作学习活动中的细节进行调整,增添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的环节。
        例如,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中,为了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特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基于此向学生设定合作的主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一内容进行自主思考,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带有个人思维特点的答案。随后,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小组之间共同交流的渠道,让学生拥有阐述自己意见,聆听他人想法的平台,以便学生在共享思维中深入《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这节课中,有效地认识我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同时,在学生交流之余,教师也可以找寻自身的位置,介入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之中,引领合作活动加快进程。
        这样,学生不仅拥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也拥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发展合作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实现个人独立历史思维的锻炼。
        总而言之,打造优质历史课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能够让学生在当下更加享受课堂,主动地沉浸在课堂上获取历史知识。所以,在之后对学生讲解历史内容,教师应当继续创建更多新颖的教育手段,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应用,以便在进行教育积累中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林艳.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高中历史高效学习模式初探[J].甘肃教育,2017(23):78.
        [2]季明站.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6):59-60.
        [3]钟景申,李建.试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0):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