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性实验引领的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何劲
[导读] 新课程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
        何劲
        深圳市龙岗区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  要:新课程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较多困境,地理实验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地理探究性实验为引领,依托真实情境、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以地理实验探究课为主阵地,进一步深化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只有师生形成实践共同体,才能使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落地生根。
        关键词:地理实验探究;地理实践力;中学生。

        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其中,地理实践力素养,被认为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表现,最能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学习对生活的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可见其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水平较低,这与我国目前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乏力现状息息相关。
        在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在强调学生基本能力发展的同时,更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是时代的要求,如何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地生根,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地理实验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笔者所在团队依托相关课题开始基于地理探究性实验的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一、依托地理探究性实验突破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可见,构成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两大要素分别是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意志品质。地理实践能力可从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地理观察与测量、地理制作与绘图、地理实验设计与操作、野外考查和社会调查等方面体现;地理意志品质则表现为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和科学求真等精神。
        野外考察、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培养方式。户外实践活动受到学习时间的限制和安全问题的困扰,一直难以得到广泛的开展和实施,也使得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陷入令人担忧的困境。
        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未知实验结果的前提下,以教师所给的启发性问题为导向,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实验形式。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质就是将地理领域的探索引入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探索过程,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况,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信息,最终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
        探究性实验在整个过程中,除了锻炼了学生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外,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可见,探究性实验体现的价值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特质不谋而合。可以依托探究性试验为抓手,开展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可开展的实验探究活动
        地理探究性实验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按学生是否参与操作,可分为教师探究性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性实验;按照实验所在的地点分,可以分为课内探究性实验和课外探究性实验等等。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如:(1)学习气温分布规律,可在课堂上开展沙子和水的升温、降温演示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学习降水这部分内容时,可在课堂上演示降雨的形成,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3)地球运动部分,可在课后连续多天观察和记录识记校园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来加深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此外,太阳高度的测量、热力环流、地下水等都可以用实验进行探究。
        由于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下面以学生课内探究性实验《热力环流》为例,说明其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过程。
        热力环流是中学地理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一步步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听讲为主,看似四平八稳,但过于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采取以下教学方式,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气球、热水、酒精灯实验器材
        [探索一:受热膨胀上升]
        学生活动: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用气筒给气球充一定量的空气,然后再请另外一位学生在脸盆中倒半盆热水,并将气球放在水中浸泡一会儿。
        教师活动:先示意学生取出气球,让学生观察与先前的气球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再提示学生放手,让学生观察放手后气球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取出的气球比之前的气球明显地增大。放手后,学生惊奇地发现气球会向上漂浮。
        实验探究:学生顿时被这种奇怪的现象所吸引,此外,学生的脑海里也相应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气球内的空气没有减少,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探索二:冷却收缩下沉]
        学生活动:再请另外两位同学在膨胀起来的气球上不断地涂擦酒精。
        教师活动:让学生们观察这时候的气球又发生怎样的变化?观察完毕后再提示学生放手,让学生观察放手后气球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涂擦酒精后的气球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明显地变小,随着酒精涂擦得越多,气球缩小的更快。放手后,学生看到了气球在不断下落。
        实验探究:学生再次被这种神奇的现象所吸引,此外,学生的脑海里也相应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气球内的空气没有增加,气球为什么会下落?
        这一看似非常简单的小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这不断变化的气球中思考探究导致了气球不断变化的原因,最后教师再引出了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热力环流”,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而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地理实践力素养。

三、地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反思
        通过地理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地理科学技能和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的精神,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养成。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有效引导课堂秩序。科学探究的“动”强调的是“动脑”,而不是单纯的肢体和嘴巴上的“动”,课堂纪律需得到有效管理。
        (2)转变观念,“舍得”时间。教室们普遍认为探究实验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很多时间,效率很低,“不舍得”。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不是每一次活动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地理探究性试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内探究实验可以采取小实验的形式穿插在课前导入、课中甚至课堂最后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外,把实验过程拍成微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3)突出主干内容,关注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在进行地理探究性活动的选择上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目前已有的水平,选择核心概念、原理和规律开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四、结语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深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要在课堂上积极创设真实情境,结合校内外资源,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活动,师生形成实践共同体,让地理实践力培养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D].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注:本文为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地理实验探究课视域下的深圳市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zdfz18067)的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