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豫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65450
摘要:本文立足于日常教师对高中生进行德育管理的真实情况,从“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开展团队活动,提升学生遵规守纪意识”“重视生活规范,加强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三个方面出发,对如何全方位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字:素质教育;高中生;德育管理;吃苦耐劳;遵规守纪;独立自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高中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们德育方面的管理,从而促使学生们成为一名名品学兼优的新时代人才。素质教育中提到了要培养更加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进而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全方面的提高我国学生的基本素质,而这恰好为落实高中生的德育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更加富有精力和动力去学习,高中时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高速时期,在此阶段学生不仅需要充分丰富自身的知识文化储备,更要有效养成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综合素质,而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务必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管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规划学习和生活的方向,最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其思想情感会逐渐变得更加丰富,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以及种种因素下变得情感开始脆弱,对此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德育管理的过程中添加情感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内心情感,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高中阶段三年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例如,很多学生在考试失利后都会产生懈怠学习的心理,此时教师就可以及时通过各种方式来与学生进行聊天,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更好的面对接下来的学习。针对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和学生来谈心,及时获知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让教学安排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另外,针对一些在学习上偷懒的学生,教师也要通过情感教育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投入到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二、开展团队活动,提升学生遵规守纪意识
高中教师可以基于德育管理开展团队活动,进而充分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这样一来便可以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自身的学习时间,为取得学习成绩的进步铺设好前提条件。很多学生在以前小学和初中阶段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规矩意识,导致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在进入到学习紧张的高中阶段就会产生不适应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展开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走出消极的学习状态,从而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
例如,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都萌生了“谈恋爱”的念头,教师此时就要及时开展德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这份所谓的感情,从而避免学生触犯学校的“高压线”,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其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团队活动,让全班男女共同参与,进而通过科学合理地分组,让学生在活动中正视男女之间的感情,而这份感情也更多的是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产生的依赖心理。除此之外,学生在高中阶段更要遵守许多的规章制度,而这一切无一不是教师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学生要正确认知到这一点,从而积极服从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班气。
三、重视生活规范,加强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社会的进步让很多高中学生都是在“蜜罐”中泡大的,所以就造成了当今的“巨婴”现象,因而自身的生活能力很差,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规范生活,进而有效加强学生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习惯。很多高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都开始了寄宿式的管理,而良好的生活能力也能够使学生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最终实现成绩的稳定提升。
例如,很多寄宿制的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寝室住宿管理细则,在笔者所在学校更是开创了具有特色的军事化辅助管理。一方面军事化要求整理宿舍,帮助学生规范生活计划,比如进出宿舍时间、床上整洁标准、被褥叠放标准、洗漱用品摆放等等,进而从方方面面加强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有安排军事课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加强自我时间管理,合理安排自身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从而保持更加充足的学习动力和精力,积极阳光地展开美好生活。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德育管理教育也在高中阶段得到了普及,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在开展德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时刻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的和谐管理,让德育管理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坚实基础,从而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内在精神需求,让学生能够轻装上阵去面对高中紧张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加深自身的德育建设,发挥自身的个性,进而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自我的蜕变。
综合上述:
[1]李存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000(005):16.
[2]刘新成.优化高中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001(008):P.4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