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结尾

发表时间:2020/10/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杨晓英
[导读] 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杨晓英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22000
        【内容提要】
        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的课堂结尾对整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准确抓住课堂结尾的时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适当的结尾方式,让课堂结尾为教学有效服务,从而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
        【关键词】   数学   课堂结尾  有效  策略
        如果把一堂课喻为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那么结尾就是一出令人拍案称奇的压轴戏;如果一堂课喻为一幅画,那么结尾就犹如那画龙点睛之笔。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有效结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结尾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巧妙的课堂结尾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增添课堂活力,演绎课堂精彩,对整节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自主式介绍点睛
        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进行结尾的:
        1、请学生用“第一人称”介绍角
        师: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
        生:我是角,我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你们认识我吗?
        生:我是美丽的图形——角,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的身影。
        生:我是角,我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教师出示比较完整的“角的自我介绍”,学生集体阅读。
        3、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物上的角,学生欣赏。
【反思】
        教师打破了传统的课尾总结所学知识的方式,变教师的“权威性结语”为学生的“自主性结语”。教师巧妙运用智慧,抓住契机,结合学生心理,让学生尝试以“角”的身份自主总结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低年级学生很喜欢这种“儿童化”、“情趣化”的表达方式,非常乐于参与,在这种积极“内驱力”的促动下,思维活跃、归纳全面。使整节课在课尾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最后安排欣赏生活实物上的“角”,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培养了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直观体验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从而提升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知识延伸式点睛
        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
        比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结尾时可以这样设计。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3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这3个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对比一下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师:根据这个,我们把除法变成了乘法,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试看。
     
【反思】
        这样的结尾就能达到知识拓展、升华的目的,实现结尾的延伸。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态度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心理意向。
        三、趣味游戏式点睛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课的结束可以把这个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当下课铃快响的十几秒钟内,我从容地面对学生,黑板上写了个“2”,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先离开,再写3和5让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离开,最后我再问:“我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走呢?”学生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余下的学生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又如在教学奇数和偶数这课时,我让一位助手两手共握15枚硬币,然后让他把左手硬币数乘以2,右手硬币数乘以3,再把所得结果之和是奇是偶告诉我,我立即说出哪手硬币数是偶数。更换助手,再做几次。最后请同学们思考:老师为什么能够准确地猜出来呢?
        【反思】
        学习要“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更应如此。通过游戏结束教学,既进一步理解应用了所学知识,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又能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放松,大脑得到调剂,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四、励志结语式点睛
        大家还记得《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中,使数学家陈景润一生难以忘怀的那节数学讲座老师的结尾语言吗?“……数论是数学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试看这颗明珠归于谁之手吧!”正是这催人奋进的激励语,使年轻的学生陈景润终生为之奋斗。
        如“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教学的结尾设计——猜猜未来的宇航员是谁?
        师说时间,生拨时间,拨对的学生到讲台上来看未来的宇航员是谁。老师翻转镜架,学生们看到的是一面镜子,全班大笑。师鼓励:“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将来你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宇航员。”
        【反思】
        这是“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教学的结尾,教师在最后一道练习设计“猜未来的宇航员是谁”的活动,达到了“课虽尽,趣犹存”的意境。同时,对学生寄予希望,并提出努力学习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语数结合式点睛
        一节课的结尾,留给学生的不应全是“句号”,又是可以是“问号”,让学生用新知识再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使课尾具有“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魅力。同时,课尾留给学生的还可以是“感叹号”,让学生感悟数学魅力,保持不断探索的激情,使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语数结合式的结尾就是这样一个感叹号,让人感叹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结尾处,课件展示一些百分数,如1%,100%,0%等,让学生根据百分数猜一猜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或者出示一些成语,如百发百中,一无所有,百里挑一等成语,让学生说说可以用什么百分数来表示。语数结合,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感叹数学的魅力。
【反思】
        课堂结尾的设计不应是千篇一律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而应是教师匠心独具及建立在新颖活泼、形式各异基础上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天地。教师精心收集与本课知识有联系的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成语、励志俗语作为全课结语,可谓匠心独酝。
        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要有先声夺人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终曲”。当然,精彩的课堂结尾多种多样,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但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收尾方法,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真正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教师只有设计好课的结尾,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升华,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小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3]茹建文.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