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斌
山西省高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048400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在积极的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乐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创建靠小的课堂教学,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因此,本文笔者就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从制定预习任务,减轻教学压力;充分互动教学,唤醒学生热情;创设课后实践,培养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对小学高段数学的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
数学是小学的基础性科目,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国家创新型人才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之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就更加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基础的阶段,而数学又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的最佳平台。因此,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进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下文为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的浅谈,希望能和各位一线教师共同学习与借鉴。
一、制定预习任务,减轻教学压力
预习任务是促使和推动学生展开预习的触发点,但传统预习任务的布置方式无法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也无法实现预习情况的反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以将制作好的预习任务发给学生,并让学生在接收预习任务之后依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任务。同时在次日上课是,学生可以提出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预习效果,为正式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相关内容时,笔者先对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通过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预习任务如下: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等。预习任务下发后,学生课前便查找资料,通过信息技术对倍数和因数进行整合,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如此,课前预习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对数的回忆,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规律,进而加深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能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上课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指明,让笔者对其进行完善,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充分互动教学,唤醒学生热情
课堂的互动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良性的课堂互动可以让教师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根据这些信息优化自身在课堂的教法运用,不断的完善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在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其一,设计互动规则。例如,想要同教师进行互动需要先举手示意,待老师同意后方可以进行交互,互动时要声音响亮、主题突出,当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时,另外的学生不能随意打断,而是要认真的进行聆听,并对重要的内容做好记录等等,让规则促进互动更加有序的开展。其二,营造互动氛围。需要数学教师积极的创设平等友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的同教师进行互动,耐心的给学生引导和帮扶,并积极的为课堂的互动创造机会。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随机提问法开展教学,为学生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积极的对与圆柱和圆锥有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其三,纳入评价体系。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将课堂的师生互动纳入到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中来,推进课堂开展高效与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在良性的互动中有效的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课后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课后实践化是对课堂知识教学的后期巩固阶段,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在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么深刻和透彻,这也终归只是理论上的。若想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实践,课后的实践才是真正有效率的锻炼。基于此,我们可以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去加强对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督促,任务化以后,学生会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目标,在实践时也会更加有驱动力,从而推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践行。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相关内容时,这一节对扇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了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统计图这个概念。然而,关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学生毕竟缺少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体验,因此,笔者便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对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进行实践应用。如:对班级内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进行统计的有关活动。这样纯粹实践的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并有效的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高效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大力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课前、课中立、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提升,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具有活力,让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智慧,最终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继涛.分析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120+151.
[2]朱锦凤,周海军.循序渐进,构建出高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