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栋
陕西省镇安中学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各方面能力提升以综合素养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的革新以继续发挥物理学科的重要功能。基于此,本文将基于现实教学经验,并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结合信息技术教学、革新课程教学结构、设置课程问题引导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新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和主体,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每个高中物理教师都应当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目标和要求,主动地去革新传统的观念和思想,探索并运用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和不足,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善于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物理课程教学,对物理知识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和处理,再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直接激发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教授《曲线运动》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其中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所以,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曲线运动的过程,同时类比直线运动,让学生们对曲线运动的特征理解的更加深刻,随后,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对曲线运动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学生们认识到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的。这样,笔者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革新课程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过去,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结构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比较单一、封闭,师生、生生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和往来,从而造成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低质低效。
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主动地去革新单一封闭的教学结构,依据特定的标准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参与和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鼓励、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或者知识点,展开组内的讨论、沟通、互动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看法和经验,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构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教学结构,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欧姆定律》时,本节课程在高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虑到课程特点,笔者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在上课准备阶段,笔者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再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有了任务的引导,学生们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笔者会在各组中巡回,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同时做好监督工作。当发现学生们遇到问题时,笔者会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课程知识。这样,笔者通过革新课程教学结构,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互动。
三、设置课程问题引导,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问题通常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凝练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转变单方面知识灌输的教学倾向,从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出发,来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从而让问题能够更地引导整个课程教学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向,促使学生展开深层的学习与探索,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内容、掌握其本质与内在规律。
例如,在教授《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本节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所以,笔者开展了问题探究法展开教学。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们对课程理论部分进行学习,让学生们认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然后,笔者再从课程中提炼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这样,笔者通过设置课程问题引导,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个学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都应当展开全面地改革、转变与创新,以满足全新的教学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落后的观念,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并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来展开深入地思考和积极地探索,以实现结合信息技术教学、革新课程教学结构、设置课程问题引导等策略的运用,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丰富并优化学生的认知,最终促进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效能的提升,使其真正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吴自强.新课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J].湖南中学物理,2017,32(11):24-25.
[2]何华.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20):20-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