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8期   作者:何丽浓
[导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何丽浓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白花第二小学  516369
        摘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老师在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到小学生心理素质较弱,所以在进行德育教学时,还应注意对学生心理的疏导,进而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提升。但是部分老师对如何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学融合感到苦恼,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特点;策略研究
        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还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使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隔阂;其次作为老师还应该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实行家校合作;同时老师还可以着手开展活动,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德育教学内涵;此外为提高学生理解力,可以适当结合实际,讲解相关案例;最后师生之间还应加强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本文就从以上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德育心育融合教学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了解主要以兴趣为主,所以若想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率,老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相关的教学。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阶段,所以老师还应该及时的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实行德育心育融合教学。
        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应该主动接近小学生,在学生遇到相关的问题时,老师应该及时施以援手,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进行德育教学时,老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和心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充满耐心,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绪。在进行德育以及心育的教学时,老师应该注意到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并不关注自己,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更关心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培养学生的信心,通过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德育的教学,逐渐将两者有效结合,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为日后教学提供一定的便利。
        二、家校合作,掌握学生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德育教学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家长是最了解学生的情况的,所以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时,家长是最好的助力,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实行家校合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情绪变动进行及时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心理,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老师可以举办相应的感恩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借助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除此之外老师还应意识到学生的观念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大多来自父母,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时还应让家长及时扭转错误观念,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监督,可以在家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观看相关的节目,家长与学生一同书写相关的感想,构建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还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当下现象对学生进行观念的培养,通过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方式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德育教学,为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便利。
        三、开展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切身体会德育教学内涵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德育的内涵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可以适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实行团队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德育教学的内涵,也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品格,使学生充满自信,为日后教学提供便利。


        在进行德育小学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野炊,学生之间通过相关的交流,各自准备器具,在野炊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合作,通过类似的团队活动使学生知晓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借助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德育由理论知识,逐渐拓展到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德育教学内涵。在进行相关活动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书写关于此次活动的感想,让学生书写在此次野炊过程中大家有何感悟,通过相关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得到积极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便于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在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老师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结合实际,讲解相关案例,提高心理素质道德品质
        无论是德育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学生对“德育”,“心理”的理解存在偏差,老师如果采用死板的言语讲述,很容易让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厌倦心理。所以老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还可以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相关情境,讲解相关的案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德育心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应的德育内涵,老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述,老师可以告知学生:也许大家都认为心理疏导教育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正是因为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正确疏导导致2004年马加爵事件的发生,老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讲述马加爵事件的具体情况,以便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心理教育的正确观念;同时老师还可以创设相关情境对小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行培养,比如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为接下来的德育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提供一定便利条件,同时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以及个人情绪的变化,及时改变德育教学方式。
        五、加强交流,了解学生心理,注重教育过程双向互动
        若想进行高效的德育教育就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老师还应该意识到交流时双向的,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言,老师及时进行简单的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课下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同时由于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对学生进行精准教育,老师可以设置心理委员,让相关的同学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心理委员将自己了解的情况汇报给老师,老师根据相关情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老师还应意识到学生在老师面前会感到拘束,所以老师可以设置匿名建议箱,老师及时进行查阅,采纳其中可行的建议,为提高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便利。此外老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时,还可以讲解相关的心理问题比如“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抑郁症等,使学生对心理问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重视德育教育以及心理疏导教育,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使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隔阂;其次老师还应该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实行家校合作;同时老师还可以着手开展活动,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德育教学内涵;此外为提高学生理解力,可以适当结合实际,讲解相关案例;最后师生之间还应加强交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
        参考文献:
        [1]赵金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26):158.
        [2]赵福胜.小学学心理教育与德育研究以及发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137.
        [3]孙间.小学生德育心理教育研究以及发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