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君丽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山东省威海市 264400
摘要:情境教学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使美术教学更具丰富的情味。下面,本文就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做些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小学美术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方法创设主观环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以便深刻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随着小学美术新课改的改革深入,传统的说教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枯燥无聊的说教式教学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讲解虽然的投入,学生却没有记住多少讲解内容。而情境教学方法在各学科课堂中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教学实际案例,这就给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多有益参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情境是一种创新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可以唤醒课堂教学的生命和活力,活跃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便可以充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需求来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动画、视频或者图像等形式来为学生呈现知识,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视觉感知;此外,教师还可以融入生活元素,还原和创设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境,促使学生体验和感悟美术的应用价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理解,优化学生学习。
例如,在教学“漫画”相关内容时,漫画是以一种简练的线条组成的抽象画像,而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漫画有这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了解漫画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体验到美术的应用价值,笔者将本节课程的内容融入到了生活中。如,笔者先为学生演示了几组通过漫画讽刺假环保的现象,通过漫画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在生活中真正的保护环境。待演示结束后,笔者再为学生提供绘画机会。这样一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媒体情境,培养审美能力
小学生性格活泼,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教师在选取教学方式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只是通过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即使对美术这项活动再感兴趣,也不足以支撑他们度过气氛沉闷的美术课堂,培养审美能力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如利用多媒体、引入游戏、导入音乐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鱼儿游游”相关内容时,因为这是一节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画出小鱼,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剪贴与制作。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让学生对小鱼进行细致的观察,仅凭笔者的讲解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于是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各种漂亮的小鱼的视频剪辑,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让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然后笔者再让学生对视频里的小鱼进行观察,分别对自己最喜欢的那条小鱼的形状特征进行描述,看谁说得最好。最后笔者再引导其进行小鱼的绘画、剪切与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也因此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直观情境,提升学生想象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欣赏中能够奠定审美趣味的基础,并且随着实践审美趣味会逐渐形成。创造美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教学“香甜的水果”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拿苹果让学生观察,外观看到了红色的皮,表面有一些小点点,上下均是凹进去的,上面还有一个把手。之后让学生闻一闻苹果的味道,并尝一尝。课堂会随着教师的活动逐渐变得热闹起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做出联想,看到苹果能连想到什么。有的同学说想到操场的篮球,有的学生说想到其它水果,有的学生说想到了夏天的果实......这是,教师用笔画出联想的场景,学生纷纷开始模仿,完成自己的创作。美术教学中,愉悦性、视觉性、人文性、实践性等都是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愉悦性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也是很重要的。能够通过自身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愉悦,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情境教学日益成为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努力发展的教学方向。我们要明确,情境教学在小学美素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价值,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吸收美术知识。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创新与尝试多样化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真正实现小学美术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郑玉善.小学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148.
[2]吴爱华.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