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 661699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历史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这里首先就要准确解读新课标的改革内容,以往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并无交流,学生也并不积极提问,课堂氛围死板且没有生气。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注意这些缺点并加以改善,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高中历史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流程均在持续发生改变,以更好的适应新课程下历史科目的教学需求。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强调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以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组织者,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感知历史事实
学习历史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尊重历史事实,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判,深入感知历史事实的存在。历史代表着过去,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时空领域,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领人们走进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曲解的文字描述、翻拍成电视剧的历史事件等等,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事实和古人真实的思维、想法等无法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带领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感知历史,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相关历史的时候,学生由于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英雄故事,更多的是当做一个精彩故事来听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仅限于演员的表演,并不能深切感受历史事件所带来的震撼,无法有效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社会背景下的历史纪录片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了解和深切感知,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科素养。
二、推进新课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常常能事半功倍,巧妙的开头,可以引唤醒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对该堂课的学习兴趣,而设问式的开头,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能加快学生对于该堂课的投入。
例如学习香港回归问题时,在教学开头,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铁娘子”是哪个国家哪位领导人的别称,同时可以提及之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清政府将香港割让出去是什么事件、之后签订的哪个条约。再辅以前段时间香港暴乱的新闻,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香港问题,为祖国和平统一应该做些什么。以这种教学方式,既增强了师生互动,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贴合生活实际,提升应用能力
生活是一切知识形成的源泉,历史知识也不例外。为了增强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效果,教师还要重视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在历史科目教学期间为学生融入一些生活元素,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历史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借此来提升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部分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是要是学生明确和掌握两次战争的具体成因、过程、结果以及历史影响。由于本章节主要是两次战争,所以主要划分成两个专题来进行讲解,期间可以配合一些现实社会热点来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可以配合“钓鱼岛”这个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时事热点来讲解,借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即可带领学生理解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役及其成因等相关知识。
四、开展微课教学,感悟历史内涵
学习历史的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还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人类的发展和变迁,深刻感悟历史内涵。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育趋于成熟,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会融入一些主观思想的元素,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客观了解。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微课教学,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多方面的看待历史内容,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在认识到历史积极性的时候,也能够看到历史消极性的一面,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教学技术,将教学重点内容的讲解过程录制成微视频,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的感悟,明白其形成的必然性,从而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客观的理解和评判。
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堂虽然知识繁多,但它是一门有独特魅力的课程,它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高中历史教师也要不仅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调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课程的参与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要懂得因材施教,发挥好自身优势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2-23.
[2]高红英.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立德树人的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70-71.
[3]颉旭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2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