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45080219861221XXXX 广西华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主要是建设高科技园区和工业生态园区,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建设的工业区,大都参照国外工业园区开发的经验建设的,但是工业园区的景观环境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有很多工业园区的景观环境不容乐观。基于此,文章阐述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归纳总结出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以期为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方法
1 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全球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工业景观在形式和内涵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和灿烂的前景,也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掌握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明确观念,不断创新,使景观发展跨越障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更加加深了我对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认识,在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理念应该包含:①生态设计理念;②人性化理念;③创新理念;④技术理念;⑤艺术理念。
2工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规划设计方法
2.1景观生态体系的规划设计方法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目标,确定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从区域的景观生态条件出发,以优化区域景观生态体系为战略目标,基于工业园区本地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有效的景观生态体系规划方案和调控措施,以实现工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的生态、安全、和谐的目标。工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规划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2.1.1总体布局规划
工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总体布局规划主要是在总体规划的层面对生态元素进行合理的规划,结合不同工业园区的产业要求和基地条件,在景观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生态功能分区规划。生态功能分区规划主要是结合工业园区的基地情况,对现有的生态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和布局需要,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工业类型对生态功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现状良好的生态区域需要保留和维护,重污染的工业厂区需要相对较宽的生态防护绿地。所以,根据不同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对总体的生态环境进行功能分区是非常必要的。
②生态斑块规划。由于景观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很大一部分压力是由于景观格局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建立景观生态体系的必须对生态斑块总体的布局进行优化。其中由于格局缺陷产生的自生压力包括环境污染、森林砍伐、生境破坏、土地退化等。工业布局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大气污染与水污染在空间上的传播,一来降低环境质量,影响人类健康,二来可能影响到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降低农产品产量或质量,并且还可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威胁,降低其人文价值与旅游价值。因此需要根据环境污染传播的空间途径,充分考虑风向、水流以及污染源自身特征,对城镇居民点、文化遗产上风向或上游地区的污染源进行关停并转或迁址。这就需要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产业分布进行细致的研究,对于重要的生态斑块必须予以保留核保护,应该根据整个生态体系的要求进行工业产业用地规划的调整和优化,这方面也体现出工业园区景观规划的重要作用——对产业用地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在规划阶段就解决好环境和工业产业发展的矛盾,以免日后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③生态廊道规划。生态廊道可以看作是线状网格土地。这些廊道连接周围景观基质中的结点或斑块,提高整个景观连接度,它们常常沿着线状的地形分布,包括自然的(山脊、河流)和人工地形(公路、渠道和铁路等)。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人文景观风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特征以及绿化功能的不同,区域生态廊道的建设依托交通道路网络、重要的河流廊道以及景观生态风险的走向。生态廊道的建设对于工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的架构是至关重要的,它起到了整个体系骨骼的作用。在总体规划层面需要对工业园区周边更大的区域进行研究,保证区域生态廊道的连通性不被工业园区隔断。一般在工业园区选址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被考虑到了,规划中留出合理的区域性的生态廊道。在工业园区内部生态廊道的规划充分结合现状和工业产业规划,通过对现状重要廊道的保留,结合规划的路网,防护绿带等带状空间对整个生态廊道体系进行规划,保证廊道的合理分布,宽度,密度和连通性,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
2.1.2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设计
工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景观生态斑块和景观生态廊道,因此工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的成功构建就必须对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进行合理详细的设计。
①生态斑块设计。工业园区建设有其自身选址的要求,在生态方面主要是应该避开区域级的重要的生态斑块,所以在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于景观斑块的设计主要是中小型的园区内部斑块设计。具体的类型包括:湖泊,水源涵养地,区内公园,街头绿地,厂区绿化,苗圃等。这些中小型的生态斑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微气候、降噪、滞尘、杀菌、防止水土流失和美化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设计中对于现状己有的景观斑块进行合理的保护,保护其本身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等,以免受到工业的污染。对于新建的生态斑块,注重生物多样性的设计,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设计,满足生态斑块异质性和多样化的原则。
②生态廊道设计。生态廊道是整个工业园区生态体系的骨架,对于联接不同的生态斑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生态廊道的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根据工业园区自身的特点,生态廊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带状廊道是指包含丰富生物的带状空间,主要包括公路、铁路、防护林带等。基本上没有一个物种完全局限于廊道内部,相邻的基质条件例如风、人类活动、物种、土壤等对带状廊道影响较大。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可包括河道边缘、河漫滩、堤坝和部分高地,其廊道的宽度随着河流的大小而变化。河流的宽度变化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义。河道廊道控制着水和矿物养分的径流,可减少洪水泛滥、净化环境,还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在设计中对于带状生态廊道的设计应结合现状特点和周边工业产业的状况,以及所联系的不同的生态斑块,进行合理的生态设计,带状廊道的宽度一般控制在几米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而河流廊道的宽度则相对较宽,控制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对于廊道的边界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廊道的边界效益是非常明显的,设计中尽量的增加廊道的数量。对于河流型的廊道其边界效益更为明显,河流两旁特有的植被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其特点包括水分多、土壤肥力高、空气湿度高、常被水淹没等。在河岸植物设计中应考虑使用耐水淹的植物例如柳属、杨属、枫杨等较为常见。
2.2工业园区景观形象设计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工业园区景观形象的分析,借鉴凯文•林奇城市意向的元素,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工业园区景观的边界、通道和标志物。因为工业园区本身就是一块较为特殊的区域,有其自身的特色,所以在工业园区景观形象的设计中对“区域”这一元素不做重点叙述。
2.2.1边界,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边界可以是围墙、绿篱等。根据工业园区景观的特点以及边界景观材料的使用,将工业园区景观的边界分为硬质边界和软质边界。
硬质边界通常是工业园区建筑立面和围墙,在工业园区的景观建设当中应该注重对硬质边界的景观处理,对于建筑立面的设计应该结合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在材料和色彩上做到美观、简洁,避免单一的颜色和形象的陈旧与脏乱。围墙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尽量避免用实体的围墙把整个园区和周边环境割裂开来,宜采用通透的景观设计手法,把周边的环境和园区内部的环境融为一体。
软质边界一般是用于防护的绿篱和一些基础种植,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利用软质的边界可以起到噪音的防护,视线的遮挡,空间的缓冲和过渡等作用,所以,软质边界的设计应该结合其使用的功能,进行多样化的设计,注重植物的季相搭配和高低的变化。
2.2.2 通道,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者潜在的移动通道。
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通道可以是机动车道、人行道、水系以及视觉廊道等。通道往往是意象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通过在通道上移动来观察工业园区,其他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通道展开布局的,所以,通道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根据工业园区的景观特点,将通道分为车行通道、人行通道、河道、绿色防护廊道和视觉通道。
车行通道是工业园区内部利用率最高的通道类型,根据工业园区的特点,内部的交通多以车行为主,因此车行道成为重要的景观形象的展示通道。车行通道一般包括车行路面、中央隔离带、行道树和周边的防护绿化带以及小的游憩空间。设计中首先要注意车行速度对于景观设计尺度的影响,园区车行道的速度一般控制在60-80km/h,所以道路两侧的景观单元尺度相对要大一点,不必作成人行空间的精致尺度,而要讲究大气和整体感。设计中注意道路景观的重复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变化、协调与统一。同时,在车行通道的设计中注重其可识别性和可观赏性,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和特色的季相变化搭配,组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车行通道。
人行通道的设计与车行通道有着巨大的差别,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无障碍设计,无论是穿越外围道路的园区步行道,还是厂区内部的步行道都应该考虑到残疾人坡道的设计,做到人性化的步行通道设计:安全性,步行道应该利用植物和地形等景观元素与车行通道有所隔离,路面设计平整,材料不宜使用光滑的材质;景观性,人行通道注重流线的设计,自由流动穿梭于变化的地形和绿化之中,结合游憩空间的设计,使整个步行过程变得充满乐趣和景观特色。
河道往往是工业园区重要的生态廊道,设计应该强调其景观性,特别是驳岸设计应该生态自然化处理,不能“硬化”。结合河边水生植物的种植,形成自然野趣的生态河道。
绿色防护廊道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一般用来防护噪音,阻挡风沙和污染等。设计中注重林地的高低搭配,尽量密植,做到密不透风的景观效果。树种的选择上注重抗风性和抗污染性。视觉通道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也有一定的意义,类似于城市的重要空间廊道。在规划中应该予以保留和设计,容易形成工业园区景观的气势感和整体感。在设计中一般结合其他类型的廊道以及景观标志物予以考虑。
2.2.3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
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标志物可以是工业生产建筑的一部分,例如:高炉、烟囱等;也可以是景观性艺术化的标志物,例如:高大的工业园区标志、特色的园区小品、甚至园区的路标等都可以成为工业园区景观的标志物。
标志物在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对于工业园区景观形象的作用非常大,就像金茂大厦对于上海,自由女神像对于纽约一样,一个好的工业园区的景观标志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看到这个标志,就能够人们联想起这个工业园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标志物的设计就成功了。在设计中,为了起到景观标志的作用,首先在尺度上要有所考虑,一般来说工业园最重要的景观标志相对来说尺度都会比较大,利用巨大的尺度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和感受,其次对于材料和色彩的运用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工业园区的主要产业特点,结合现代工业的设计理念,工业园区标志设计的材料多运用不锈钢、玻璃或者高分子复合材料,颜色也五光十色,各有不同。再者,工业园区标志物的设计应该是一个标志体系,包括工业园区级的重要标志、入口标志、道路标志、指示标志等,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工业园区特色的标志物,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工业园区总体而深刻的印象。最后,标志物设计的形势要新颖,有创意和文化特色,符合工业美学的准则。
2.3工业园区游憩体系规划方法
2.3.1挖掘园区游憩资源
对相对开放的游憩空间进行整理,建立网络组织基础较长的闲暇时间及对公共性、参与性游憩活动的要求,促使人们到更高一级的游憩空间寻求满足,街区层次是街区向整个园区层次的过渡,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公共性,是对办公社区层次游憩活动的重要补充。园区层次对于一般市民来说,则是周末或假日游憩活动的场所,具有一定的正式性,游憩活动的社会性很强。各层次游憩空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层次的游憩空间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特点:不同层次之间的游憩空间也不是简单的包容、被包容的关系,在功能上有分工,相互之间有补充。
办公社区层次游憩空间领域性强,空间开放程度低。街区、园区层次游憩空间开放程度高,对各级空间都是开放的。且不同层次的游憩空间由通过各类“联系线”按点、线、面三种有机结构秩序的规律,组成一个完整空间网络。所以必须把园区级游憩空间放在由街区、园区级游憩空间组成的空间网络这个系统里,进行统一考虑。
2.3.2在游憩空间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分析,确定园区游憩结构的基本框架
由于考虑的对象是要为整个工业园区的人民所服务,所以每一游憩空间,在某一范围内可能处在契形空间里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人们愿意感知并到达的场所的便利性和感知度。在结构框架上则体现为为强化游憩空间的整体性,达到加强可达性的目的,使之成为易达,起到引导的作用。 ①对园区级各游憩空间进行定位分析,通过合并组织从而确立游憩中心,从感知_卜达到整体性。②通过具体途径(例如水道、绿化和道路)进行组织,从行为上达到整体性。
2.2.3建立起园区主要步行系统
在此的基础上,通过分级别进一步建立园区游憩步行系统,使各游憩空间有一个便利的联系,为具体游憩中心的设计提供要求限制,为其交通组织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步行系统的设计中应该做到良好的标识和引导性。
2.2.4 通过组织原则补充完善园区游憩框架
园区游憩结构的基本框架是整体结构的基础,是整体结构的骨骼,必须结合步行系统,依据结构指向原理,建立更多有组织的游憩空间来丰富。主要包括两方面:组合和补充,以塑造更多的符合游憩者游憩心理的不同级别的游憩中心,当然它们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框架上的。
2.2.5 构思各游憩中心的设计原则,强化游憩空间的可感知性
通过前面的组织,可以对不同游憩中心的组织构成及与其它游憩中心的关系有了了解,由于落实到具体的某种空间,则可以在整个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游憩心理及习惯(向左转、抄近路、识途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设计原则,例如交通环境的组织,丰富而舒适的动线安排,整体形象的塑造,进而可以落实到对具体的游憩空间设计中去。
3 结束语
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多学科的介入和协作,包括:景观生态体系的构建,景观形象的规划以及游憩体系的规划。在每一项的规划中又包含很多子项。一个好的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统筹考虑这些因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达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宋伟,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与工业的“生存状态”,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
[4]赵瑞霞,生态工业园:工业园发展的典型形式,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