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浅谈数学活动动机激发策略之设疑启发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李杰兰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对数学活动动机的激发,对教师的成效以及学生的成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设疑启发是数学活动动机激励策略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设疑启发的方法、设疑启发的时机进行教学探讨,希望借此掌握好设疑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数学活动,动机策略,设疑启发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下,激发学生数学活动的动机,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爱上学数学的本质问题。动机是激励并使行为指向一个目标的力量。动机与人的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行为能够满足“未满足”的需要,这种行为才能显得有趣和吸引人。已有的研究表明,动机与成就之间呈正相关。因此,对数学活动动机的激发,对教师的成效以及学生的成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设疑启发是数学活动动机激励策略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设疑启发的方法、时机等方面,略谈如何通过设疑启发来激励孩子的数学活动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 设疑启发的方法
        1 趣味性设疑启发
        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课堂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充满趣味的情境,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例如,在讲述“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先问说:“在生活中,我们看见的各种车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你们有想过为什么只设计圆形的车轮吗?为什么车轮不是长方形的或正方形的?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自行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这样的一连串问题一提
出,孩子们马上就展开了想象,还会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得很厉害,而且骑起来很费劲。有的孩子甚至忍不住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孩子们回答后,我再出示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孩子们都看得哈哈大笑。就在欢快的时刻,我再抛出问题:“看来,圆形的车轮设计是最正确的。那圆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引领着孩子兴趣盎然地带着思考,加入到探讨圆形特征的数学活动中去。
        2 层次设疑启发。
        设疑启发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顾及知识点本身的层次性,要由浅到深,由近及远,环环紧扣,层层递进,逐步解决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据实际相机而动。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第一层 设疑启发:提出探索性,概括性较强的问题。
        在平面图形中,我们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它们的计算公式的?
        第二层 设疑启发:增设条件,提出思维重点,引出思维方向。
        如果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你觉得可以把梯形转换成什么图形?
        第三层 设疑启发:点明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你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把梯形转换成你已会算面积的图形来计算呢?
        几个问题逐层展开,步步深入,指导方法,逐次启发吸引更多的学生。那要让孩子们参与到接下来的探讨梯形面积计算的数学活动,自然就水到渠成。
        3  陷阱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还可以设“陷阱”。针对一些孩子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容易犯错的知识点,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迷惑性问题,使学生尝试错误,在纠正错误的中加深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射线”的基本性质时,我会问:“直线长还是射线长?”不少学生会脱口而出:“直线长。”于是,我马上让孩子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比一比。

让孩子在实际操作的数学活动中,从迷惑到豁然开朗,明晰概念特征。
        二  设疑启发的时机
        设疑启发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如果只偏重于课堂设疑启发的一般形式,而忽视设疑启发时机的选择,那么设疑启发只能停留于表面,而不能启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设疑启发的时机呢?
        1 开场时设疑启发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一开始时的设疑,如果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就能使孩子在课堂的数学活动中持续地表现为思索和行动。数学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所以在一堂课开场时,老师应设计一些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与现实生活相通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渴望解决问题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堂导入时,教师就可以创作孩子感兴趣的情境:智慧老人分苹果。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孩子们只能用掌声表示苹果的数量,而不能说话。“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两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啪-啪”两下掌声,孩子们立马表示出来了。“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他们两个人,每人又能得到几个苹果?”“啪”一声,掌声依然迅速响亮。“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他们两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半个!”孩子们心里都想到了,可只能你看我,我看你:掌声表示不出来呀,怎么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孩子们的学习动力高涨,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想方法来表示“半个苹果”了。这样的开场设疑,让学生带着迫切要解决问题的心情,积极参与到“怎样表示半个苹果”的数学活动中去。
        2教学演示时的设疑启发
        课本中的例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巩固方法,解题示范的载体。所以如果我们通过设疑启发的办法,从课本例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孩子的数学活动经验得到反思、深化、推广,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的25-8=?中,当通过摆小棒来演示计算过程时,要从25根小棒中拿走8根,可是拿走了5根后,就没有一根一根的小棒了,只剩每捆10根的两捆小棒了,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及时提问:“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数学活动:摆一摆,让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3练习时设疑启发
        练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矛盾,要有针对地设疑启发,造成悬念,使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寻找原因,提高悟性。
        如: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后的练习:在一个大正方形一个角剪去一个小正方形后,原来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有的说变少了,有的说不变。这时老师就可以问:“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接下来,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用线描正方形等直观形象的操作方法来发现:正方形的周长不变。
   通过这样一道问题,在老师设疑启发下,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寻找答案,使学生认识错漏,打破惯性思维的局限性,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4课末设疑启发
        课末设疑启发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给学生意犹未然之感,使它们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探索精神。
        如:如在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学习了数对,让孩子们观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后,老师可以提问:“如此先进的技术是怎样利用坐标系的知识?你们有机会能弄够明白吗?”这样的设疑能激励学生保持积极探索精神。
        设疑启发作为数学活动动机激励的策略之一,只要运用恰当,必将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达成较为完整的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将对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产生“正迁移”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创新意识有着基础性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