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部“减负增效”活动的推进,全国各地的小学也如火如荼的开展减负增效活动,希望能够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真正的减轻学生的负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的减负增效主要就是减少教学的内容、减少学生学习时的压力,减负的目的是增效,为了使减负与增效统一,教师一定要进行精心的备课,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出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教学策略
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一直影响着很多的学校和教师,有很多的学校和教师在对减效增负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减负增效的的理念下,很多的学校不允许教师给学生留过多的课后作业,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深的知识,这正是减负增效的一个误区,导致学生应该学会的知识没有学会,学习压力虽然降低了,但是也使课堂效率降低。这也间接地导致学生上辅导班的现象增加。所以说减负不是要降低课堂质量,而是要提高课堂质量,这才是减负增效理念的初衷。基于此本文对减负增效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展开探究,也为减负增效的改革尽一份力。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中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圆锥体和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让学生对这两物体进行观察,随后教师可以把圆柱体中倒满水,让后让学生把圆柱体中的水倒向那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中,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把圆柱体中的水倒向圆锥体内,能够倒几次呢,每次都是满的吗?”然后学生通过思考,再加对圆柱的体积公式进行会议,从而使学生已导出了圆锥体积的公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多种感官协同合作,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符合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
二、减少知识的重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理,新颖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小学生对于重复的知识会产生厌烦心理。很多的教师由于想要让学生牢记知识点,会重复的讲解学过的知识,做类似的题目,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对于新的知识也不再期待,形成疲劳,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降低。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要在课堂上展示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长方形与正方形》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把生硬的图形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继续开展教学提供了帮助。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教师的讲解,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和基本特征,为了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有哪些物品是正方体,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优化课后作业内容,减少重复内容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会布置很多的重复知识点的作业,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产生厌烦心理,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读课后作业的内容进行优化,把作业与课堂所学的知识充分结合,不布置重复知识点的作业,而是要布置突出知识点的经典例题。此外,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可以多样化。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看法,给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时,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正方体和长方体,根据课堂上在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制作,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有利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通过课外实践作业的布置,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巩固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
结束语:总而言之,减负要与增效同时进行,不能减轻了学生负担也降低了教学质量。减负不只是单存的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是对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设计,探索出一条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的教育途径,这样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就会落到实处,数学生真正的减少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秀珍.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高效教学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4);58.
[2]刘国银.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