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应卫华
[导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髓。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各学段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初中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舞台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寻找合适对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内容丰富。纵观语文教材素材选择,许多都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学科特殊性,挖掘教学素材,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渗透。或许有些教育工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有着令人自豪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要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语文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随着新课改正在深入推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指引。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感到枯燥,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另外,语文教学的开展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语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结合教育改革方向与学生的具体需求,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
        二、初中语文课堂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对思维进行拓展延伸,保证在学习当中游刃有余。就语言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做充分的教学准备,为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学习打好基础,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目前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第一,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讲解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时,往往一笔带过,没有进行精细化讲解,导致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对相关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学要求。部分教师还抱着过时的教学理念,以应试导向为主,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虽然这种教学形式无可厚非,但是大量灌输式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让学生失去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与生活之间有密切联系,而教师的教学往往与实际生活脱节,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提高教师修养
        语文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要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通过学习领会其中的精髓。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钻研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推陈出新,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熏陶。第一,学校要对语文教师开展专业培训,让教师之间相互探讨,对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共同探讨课程内容。

第二,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素养。要在教学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本身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从而带动整个班级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状态中。第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在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运用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传统文化知识。
        2.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知识占有很大比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语文课本涉及较多的诗词、古文等,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可让学生得到启发,体会古典之美。例如,在教学《陋室铭》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带领学生翻译全文,然后要鼓励学生体会其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分析文章时,需要掌握“铭”这种文体的用法,并且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篇文章中表现的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传统文化中比较常见,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学《爱莲说》这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同时累积文言词汇。文章虽然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但是也借此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和生活态度。学生需要学习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采用汉字趣味化教学
        传统文化的内涵通常可以体现在汉字上,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将汉字趣味化,让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轻松。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从掌握汉字的意义开始,对传统文化底蕴进行了解,促使教学工作的开展满足现代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法,让学生对有深刻含义的汉字及词语进行分析,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汉字的起源,熟悉其发展历程。在汉字趣味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具体指导,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劝谏” “谤” “讥”等字词的含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含义进行分析,通过古今意义的对比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要广泛搜集汉字发展进程中的趣闻资料,并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含有丰富意义的汉字进行认知,掌握汉字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结语
        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需要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修养,在教学中通过深挖教材内容、采用趣味化教学等方式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陈小真.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55-56.
        [2]刘开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名师在线,2018(33):8-9.
        [3]孟丽.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