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张莉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识字很重要,教会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也是十分重要的。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识字很重要,教会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体现出了朗读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重要性。朗读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水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能力的培养直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还可以帮助其更快更好的掌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意思,提升自己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在本篇文章中,主要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引言: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生已经不止越来越重视成绩的提高,而且越来越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朗读能力的出彩。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无疑已经是大趋势所在,学生家长现在都越来越渴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芊芊学子中脱颖而出,而朗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孩子在人前讲话大大方方的,而且可以提升孩子的内在气质和修养。所以说,现在对孩子们朗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这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家长和学生给予老师们的一份重要任务,怎么样才能够更高效的提升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对教师也是不小的挑战,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孩子们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和具体的实践。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更能提升学生讲话时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高情商。但是,朗读所有的基础首先都需要学生有足够强的自信心,如果连朗读最基础的自信心都没有,那么,即使他本身的音色有多么优质,他朗读能力再好也都无济于事。如果一个学生在朗读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因为缺乏自信,一站在演讲台上就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样子,朗读声音小到不能再小,我想,任何一位台下的观众都不能得到好的体验,连坐下去听完的耐心都没有,更何谈去感受朗读者朗读的内容呢?因此培养一个好的朗读者首先要培养他的自信心,让他有在众人面前朗读的勇气。
        对此,可以让学生首先在几个好朋友面前进行朗读内容的练习并找相关老师进行指导,还可以让同学们轮流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中最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有敢于站在台上讲话的勇气,并热爱分享自己的生活,也可以让他们在节假日中走到人多的广场或者商场中,对流动人员进行自我介绍,增加和陌生人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们有足够的自信可以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其次,学生要有足够强的责任感,如果因为在朗读过程中把字音或者意思读错了,这不止对朗读的学生会造成误导,对其他听的学生更是会扩大其错误影响。因此,责任感对一个好的朗读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牢固朗读基础,形成良好习惯
        阅读是朗读的基础,要想朗读好,首先就得把基础打牢。阅读一篇课文的基础就是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只有在读的过程中认识每一个字音,能够不读错别字,读的时候才可能会朗朗上口,感情到位。如果字音都不认识,在朗读过程中一定是磕磕绊绊,让人听了直挠心的。朗读的基础功打牢了,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了,学习能力自然而然也便提高了。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心猿意马,在朗读时要做到心、眼、口的统一,即心到、眼到、口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的进行朗读,读的才能通顺流利,感动人心。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朗读的教学,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们理解的更充分。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先让同学们进行朗读练习,让学生先自己揣摩文章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再开始课堂教学,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专业知识的解读,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文章意思,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让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加以自己的理解再次进行朗读,并将前后两次朗读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朗读前后情感的拿捏做一个自我评估并进行自我改进的陈述,给孩子们更多言论的自由和思维发散的空间,从更深层次去体会朗读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让学生先分小组分部分进行朗读,然后可以让老师进行朗读给学生提供一个范本,学生们再一个个的,或者分小组,或者集体性的来朗读加以练习。文章是越读越入味的,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受句子语气和语调的变化,让朗读更加情绪化,从通过朗读技巧进行朗读到逐步丢掉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逐步使朗读风格明朗化,通过情感的抒发自然而然的带动朗读声音的流出,把自己的情感代入文章,让朗读不再生硬,而是有感而发,语调情绪和谐而出。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搜寻一些朗诵名家的作品给同学们听一听,练一练,我国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栏目《朗读者》,就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提升朗读能力和培养文学素养和进行人生指导的重要参考。学生通过对不同朗读者进行的文本朗读的倾听和观察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种下一颗正能量的种子,不仅对朗读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更能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后要让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练习,同时要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以防在今后的朗读过程中形成错误的习惯。
        三、朗读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朗读教学不能够只在纸上谈兵,朗读的策略不能像个绣花枕头一样中看不中用。在对小学高年级的朗读训练中,我们会着重对其朗读的情感分析进行重点的培养。接下来就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月是故乡明》为例进行分析:
        在对《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的朗读学习中,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文章中的生字词进行整理查询,排除生字,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和成语的意思,其次要多读课文,整理句子,把握其中的重心和语言的停顿,进行整体感知,充分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对故乡深沉的爱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依恋之情。在对课文进行学习的时候,首先我们要理解文章中“背井离乡”“漂泊天涯”“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以及注音字词等这些词句的含义,理解了句子意思才可以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在朗读的时候顺其自然,真情流露,自然的把握好其中的情感。另外,在首段“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就可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再加上对故乡看到的月亮和在外地看到的月亮时感慨的不同,以及美的对比、居住时间的对比,更能感受到虽然作者在故乡呆的时间很短,但是对故乡有深深的依恋的情感,将其融进朗读过程中,将会更快的接触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已是耄耋之年,我们中国人都讲叶落归根,这种想法在老年人心中更是根深蒂固,也体现了老人无论在现在的居住地中生活的多么幸福,环境多么美好,终究还是会想念自己的故乡,期待早日回到家长的殷切愿望。尤其在文章最后一段说“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更是讲这种思乡盼归乡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的世界里,切身体会他的想法和情感的变化,只有这样,朗读的情绪才能够饱满,才能够把听着带着自己的朗读世界和文章的情感之中。
        结语:朗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孩子内向的性格,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语言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内涵和气质。小学语文课堂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教师要做好的充分准备,提升自己的专业实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好学生基础知识,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打好基础,做一名好的朗读者,做一名热爱国家,积极善良的好青年。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学勇. 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育论 坛,2008,15:98-100.
        [3]章凯,张必隐.兴趣对文章理解的作用[J].心理学报,1996,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