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赵娅伶
[导读] 以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为课题,在分析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旨在为提升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贵州省黔西县第十小学 赵娅伶   551500

【摘要】以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为课题,在分析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旨在为提升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教授内容,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以及法制意识,在学生今后的人生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道德与法治”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严重低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开辟了多种渠道,互联网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出教育信息化趋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法治与德育的主要课程,必须要顺应时代趋势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1.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来讲,教师都会将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将从根本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统编教材,各地区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合理添加适当的教学内容。添加的这些教学内容应主要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由教师对这些资料进行补充、整合和重组,使其发挥最大化的教学价值,同时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实感。然而就目前来看,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师精力有限,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仅仅将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作为教学内容,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中整合和补充教学资源,这就直接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没有真正地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造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教科书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态度过于敷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因此,很难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属于考核科目,其教学参考资料严重匮乏,而“道德与法治”教师又大多数是兼任教学,并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准备教学资料,很难对课堂所要教授的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整合,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上,课堂教学趣味性氛围降低,学生很难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缺乏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过多的关注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效果,虽然大多数小学都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对现代媒体的利用率还是极低,现代教育媒体并没有真正地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这严重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安排更多的实践体验,但是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学校都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实践活动。另外,有些教师为维持课堂纪律,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也很少采用小组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有效指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还需要将这门课程搭建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学生自主学习方式逐渐渗入到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很多教师都开始响应号召,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有时是小组讨论,有时是游戏体验,有时是角色扮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虽然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有效指导,实际上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作为统编教材,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和信息载体。然而,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毕竟是浓缩且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合理开发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补充。在开发教材内容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作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相关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在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时,必须要将教材的弹性空间合理利用。教材在呈现话题时往往会留下很多空白,这些空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补充。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在提高知识传授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不能盲目地追求一些时尚元素,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特征来选择教学手段,这样才可以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要不断革新教学思维,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世贵,董苇.有效教学难点突破与教学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