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支点 ——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0期   作者:叶慧聪
[导读] 近年来,纵观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其中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摘要:近年来,纵观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其中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思维的形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与长效记忆。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有效教学
         语文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学生不愿意动用太多的思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很难锻炼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师教授、学生思维开拓等方面为教学提供很多的帮助。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就十分必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普遍想要尽可能在课堂中全面教授阅读知识,会在课堂中尽可能多讲,阅读作业也尽可能多留。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当语文教师课堂所讲的内容过多、过杂时,学生往往只能记得一些片面性知识,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此时,教师讲得再全面,学生也很难将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容尽数吸收。
          教师如果不注重教法更新,学生兴趣就难以被激发。要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有效吸收,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规划重点、总结归纳。教师只读课文、讲课文、教课后习题,不对学生的主动性归纳能力进行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滑。由于课上没有认真听讲,导致学生可以维持记忆的课堂内容越来越少。
          二、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行性分析
         1.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模拟人的思维模式为主的逻辑图形。人们可以将思维中混乱的思绪归纳为一个点,然后以这个点为中心划分两个及以上的分支,不断对这些分支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直至将人对于中心点的思考尽数写出。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人的发散性思维以图画形式进行直观展示,有助于学生从复杂的事物中理清思路,找出重点,并以此作为中心延伸出几个分支,各分支伴随知识的丰富和扩展继续扩大散开,可见,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点进行浓缩,直观而开放。
         2.思维导图优势分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知和长期牢固记忆。同时绘制思维导图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分析、思考,逐步具备自主学习和推理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其知识记忆能力、课文阅读能力。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中将教师所讲和自己心中所想有效结合,就能减少落下的课堂知识点,并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有效减少学生在课堂中的走神时间,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思维导图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
          1. 课前绘制,提升效果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绘制思维导图,可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如,阅读小说,学生可借助已有的知识框架图,列出主要人物、情节等,在发散性思维下,随着阅读进度,导图中的内容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对于问题有了一个通用的解决办法。只有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够对于知识点有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学习当中,学生自己对于问题的的解决也有了自己的方法,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由于课堂时间和教学进度所限,让学生课前借助思维导图预习,并有效改变以往学生预习无方向的状况。

教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文章并结合文体绘制出思维导图,并对学生的导图进行认真批改,针对导图中暴露出的难点、错误点予以指导,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2. 课中分析,助力理解
          为了指导学生懂得何时使用、如何设计、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切实发挥思维导图对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教师可首先示范用思维导图将课文知识点直观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加深学生透彻理解课文主旨。如《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散文佳作,教师可先呈现出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经历,并进行对比,在课中适时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一定的介绍,给学生的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间。教师要对作者贾平凹的生平经历等进行介绍。当讲授小桃树和作者相同经历的时候,结合文章结尾:“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上下文了解到这段话在整篇文章的具体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真正的意图。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去讲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过的困苦和挫折。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每一个学生都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关于苦难和挫折的故事,并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故事,这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加深作用。这样,教师在以后面对这类文章时,就可以采用这种讲解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理解文章的内涵。        
           3.课堂合作,师生配合
          随着语文阅读的逐步推进,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示范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来自主分析课文。以小说文体的阅读教学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人物、人物关系、故事环境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及时对人物的关系、环境结构进行书写。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对于不同关系,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书写。因此,当学生在书写时,就会想要在纸上填满更多的颜色,从而更加细致地阅读小说情节,养成有条理的阅读习惯。再比如课文《藤野先生》的教学,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定组长一名,引导每个小组按照文章的内容、顺序、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并绘制出全文线索的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各组的思维导图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清晰度评出优胜小组。在导图绘制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主角,各小组成员为优质高效地完成绘图任务,积极参与、相互配合,最终较好展示了每个小组的导图制作成果。
4.课后总结,巩固提高
          将思维导图用于课后复习,可以全面梳理所学知识点并提高记忆持久性,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如文言文的教学,也可采用思维导图来学习并记忆,如“之”字的解释有以下几种: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3.他,她,它(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5.宾语前置的标志,如《陋室铭》“何陋之有”。通过借助思维导图采用发散记忆强化学生认知,每当学生看到“之”字就会联想到相关语境及几种不同的意义,简单而高效。
         四、 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增加课文的学习深度及广度,是提升学生自主高效阅读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的有效利用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和调整,才能提高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叶慧聪(1990-04-01),女,汉族,籍贯:浙江省龙泉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二,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