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一个好的小学教师,就要学会做那个放风筝的人,风筝能飞多高,从不取决于风向和风速,而是取决于放线的人。严而有度、宽严相济,把握好严的时机、宽的尺度,让学生既有自由的空间,又不至于放任自流。既要用爱心做教育、感化学生,又要做严师,管束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爱护,让教育成为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者都乐在其中的行为。
关键词:小学教育、宽严有度、爱心、公平。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对为政之道有这样的精辟论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就是说“施政宽和,百姓就会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和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管理一个国家与管理一个班级虽然不能相提,但其中的道理是有相通之处的。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本能欲望不加克制的话,他们在显现善良、可爱的一面的同时,恶的一面——自私、懒惰的本性也会自由发展,而有效节制这种负面效应的一种方式,就是让他们对教师心存“敬畏”。故而我认为教师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恒心的同时对学生还是严一点好,该严的时候严,该宽松的时候宽松,做到宽严相济。“宽与严”它们并不矛盾冲突,狐立地存在和实施,而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宽严相济是绝对可行的教育之道。但什么时候严,什么时候宽得把握好火候和分寸。
一、严的教育——先严后宽,严后必宽
学生毕竟是孩子,再优秀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菜根谭》这本书中说:“先严后宽者,人感其恩;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如果我们带班之初老师就把自己宽容、和善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在教师的宽容下,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的习惯。这时再来纠正的话,不仅教师工作难做,学生也觉得痛苦,会埋怨老师变了,不如以前好了,产生对老师的失望和怨恨的情绪。所以当我们初带一个班级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将自己严厉的一面表现出来,“吓一吓”学生,从一开始就让他们清楚且遵守班规校纪,谁都不能例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当然,“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班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要严之有理,严里含情。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严厉的批评和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
二、爱的教育——爱之不宠,爱之平等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热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的爱心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父母、朋友般的爱。
1.爱之不宠。自从我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也不要让学生懂事后责怪我。”这就是在“严”的前提下的真正的爱。就以学生迟到为例子来讲,迟到的学生中有班干部,假如因为有他们在列就轻描淡写地处理,班级同学会有意见,今后的工作不好开展,班干部自己享受特权,不思过错、骄傲自大,可以说这对他们本人今后是相当不利的。这不是爱,是宠是害!当然有时优生犯错,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来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2.爱之平等。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我们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再者,教育对象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同样来学校接受教育,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另外,“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班干部,还会有什么意见呢,并且在他们本人还有其他的后进生的心中,都会觉得教师公正、不偏心。
“先严后宽,张弛有度”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有益的。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解放了教师的精力。让教育成为一种有弹性的有感性的有人文情怀的教育者和受教者都乐在其中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风与太阳.伊索寓言
[2]夏丏尊教育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