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党的建设中的贯穿和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5期   作者:郭玉成
[导读]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加强党的建设,成为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党的领导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当代党的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共扬中市委党校  江苏  扬中  212200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加强党的建设,成为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党的领导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当代党的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党的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加强党的建设,成为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建设工作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方法,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当代党的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党的建设的理论法宝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从理论上“认识世界”,而且从实践上“改造世界”,这是实践证明过的。要做好党的建设就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其方法论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升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系统辩证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系统全面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正是由于掌握了全面和辩证的观点,党的领导人才能从党的实际出发,又顾全大局,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做出一次又一次的准确精准的决策,解决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源。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群体中,又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同一个矛盾来说,又需要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只有把握了这些矛盾观,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才能准确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思维。正是因为对矛盾观的融会贯通,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和完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用唯物史观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自觉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的政党。唯物主义历史观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生产力观点和群众观点。这是我们党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这些论述充分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唯物史观的内在。深入领会唯物史观在党的历史奋斗中的指导作用,对于端正党的执政理念、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党的建设
        1.早期共产党人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自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严厉抨击封建专制和迷信。瞿秋白曾出版了多本著作,这些著作详细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毛泽东是共产党人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毛泽东非常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概念。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现的重要路径。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并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前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认真总结,积极进行拨乱反正,认真思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问题,这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结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在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中,江泽民同志认为,学习是多方面的,而首要的、根本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真正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本领。这是因为,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对于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在把握科学体系和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最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典范。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他特别重视全党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共产党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
       
        三、党的建设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1.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力性,认识把握事物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党的建设与实际相结合,从问题的本原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力性,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所蕴含的本质规律,然后深入地去认识把握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力求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结合,以确保党的建设顺利发展。
        2.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
        矛盾是普遍的,又具有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且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阶段的矛盾也不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二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在开展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矛盾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矛盾的本质、一般性和特殊性,从而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把抓、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地制宜,要从复杂的事物中找到本质,抓重点。但党的原则性是绝对不变的。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有效的解决矛盾,才能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前进。
        3.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辩证否定的工作观点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只有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通过事物内部斗争,使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才能推进党的建设不断进步。党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加强党的建设就不断需要否定自身不良因素,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党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自身,所以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这是必须要坚持的工作观点和态度。
        4.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
        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出发点,主要体现就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地位,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实践,也是党的建设过程的一个基本观点。从党的建设全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建设过程就是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过程,这是党的领导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就是在于是否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是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才能取得中国革命、中国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走在了现实理论研究的前面,马克思哲学是当今人类认识的最高峰,能给我们以真正科学的指导和坚强的支撑,这是我们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复兴马克思哲学,真正理解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批判实质,将使我们的伟大实践更上层楼,更将使我们的哲学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推动全社会的进步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