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经典教学中的社会性问题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5期   作者:邓雅倩
[导读] 我们当前的现代文学经典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本篇文章就拿现如今文学课本教学的经典教学素材《孔乙己》这一篇文章来讨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往往是以“反应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一统一的教科书式的观点为探讨对象,而作者鲁迅则主要是于传统文化这一要素出发,其文章主旨目标是帮助社会的大众教育性质的积极变化和对当时传统文化的担忧。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
        摘要:我们当前的现代文学经典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本篇文章就拿现如今文学课本教学的经典教学素材《孔乙己》这一篇文章来讨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往往是以“反应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一统一的教科书式的观点为探讨对象,而作者鲁迅则主要是于传统文化这一要素出发,其文章主旨目标是帮助社会的大众教育性质的积极变化和对当时传统文化的担忧。
        关键词: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社会性问题;科举制度
       
       
《孔乙己》作为高中必学文本的经典教学素材,大众对其中人物孔乙己不可谓是不熟悉,但是熟悉他的人很多,而对于经典教学素材《孔乙己》来说,很少人知道他在说什么社会问题以及谁才是鲁迅的批评对象,鲁迅为何单单要用考科举的孔乙己来表达他内心想要表达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研究的新话题。
        大多数的文学作者认为《孔乙己》这篇文章可能是揭露我们曾经封建政治文学体系及科举制度的问题。但我们何不如思考一下,科举制度腐朽问题不是早就被提及千遍万遍,何须鲁迅再来强调,鲁迅在《孔乙己》里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们认为,想要拯救中国文学界以拯救民族危机唤醒人民民族存亡意识的鲁迅是希望能够通过封建文化来让我们理解--文化的力量。
        科举制度价值观的普遍盛行使它慢慢的通过渗透而毒害我们的民族灵魂。这种科举文化不仅没有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人类进步的迹象,比如文明,而且使我们失去了理智、礼节、理性,礼貌、友好和谐、知书达 理的人与人之间的文明进步关系。
        一、社会经济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说的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在一九一九年正处于极端的封建社会意识笼罩社会每一个角落的的当时社会,中国的经济形态到了怎样的程度?从孔乙己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鲁迅眼中对于当时咸亨酒店价格对比,20年之前的酒馆之中喝一碗酒只需要支付四文钱,而到了当时,喝一碗酒的价钱已经翻了不止一倍,酒的单价已经涨到了十文钱。这个涨幅对于现如今现在发展水平来说也许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当时生产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的封建王朝来说,这里的通货膨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而封建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更没有采取措施加以解。没有政府的帮助,酒店的老板只能自己想办法在酒中掺水,对酒水进行造假,而顾客也失去对酒馆的信任,时刻提防着自己的每一分钱是否喝到了足量的酒水。在这简单的开头描写之中,你是否可以轻易地意识到当时中国的封建王朝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社会的黑暗腐朽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甚至使得我们的人民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本该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被不信任与不友好取代,人性逐渐被扭曲,又何谈什么礼教?礼教如何反抗得了严重的资本剥削?这一切都暗示着我们社会的阶级矛盾以及逐渐尖锐化。而不出所料,时年五月份就开始爆发五四运动。


        二、社会意识形态问题
        然后再来研究一下一九一九年中国社会人民意识形态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在人人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他们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而作为社会问题的责任承担者,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之中又是如何站出来发起反抗的呢?在鲁迅的眼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处于这样的状态: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在积极地准备着科举考试,即使是没有科举才能无法高中的知识分子也不会想着去做劳动或者怎样换一种形式回报社会,而总是自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看不起以双手付出劳动为社会生产做一份力的劳动人民。而鲁迅作品之中的孔乙己就是其中的真实写照,也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穿着一件长衫,本来可以进里间去喝酒,那些在柜台旁边喝酒的人一般都是穿短衣的,他们是买不起两碗酒和一小碟茴香豆的。而文中的孔乙己进店来总是喝两碗酒外加一碟茴 香豆,就他的经济状况以及其用餐时间上而言,孔乙己是可以进去里屋自己喝酒不被打扰的客人。可他为何却宁愿在外面喝酒而并不进去喝酒?是因为他没有读书人形象,他像乞丐一样,破破烂烂,他为自己感到羞耻,他进来喝酒怕打扰人家被人家嫌弃,他害怕被赶走,他没有成功地加入科举成功队伍,他没有上等人的脸,他也和富人没有一点交情,他还被人拿着一些小把柄,还总是在头部留下新的伤疤,尽管他反复地说盗书不是偷窃,但总是会为此自卑,因此他不进屋里喝酒,这也算是对得起读书人的脸面,懂礼节。孔乙己认为人们的无知就是不读书而不懂礼仪。然而,他并不知道礼仪不能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小说中的“我”不是一个读过书、懂字的人吗?他还不是对孔乙己没什么礼貌,自己也解决不了学习上的经济问题不得不在咸亨工作赚钱生活。孩子们学孔乙己的字,眼里也只不过是看到了茴香豆。在饥饿面前,读书算的了什么!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不仅进一步地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是邪恶的,它能够吞噬封建旧知识分子的灵魂和身体,而且还直接攻击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即使考上了科举当上了官也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成为了首先危害社会的制造者,不能帮助正确的改造社会,也不能为社会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树立榜样,他们也不是作为反抗封建意识的进步者,而是作为当时社会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社会里改良型运动是无法拯救中国的。和以前的作品一样,鲁迅在这里所说的是理解礼仪和理性的文化问题。他说,封建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不文明、不理性的社会,这种文化根植于民族潜意识中。鲁迅直接抨击的是封建社会旧意识的虚伪、虚伪和空洞的文化:封建社会的残酷与冷漠,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冷漠,以及对封建社会经济问题的极度担忧。究其原因,是封建伦理的创造者不为社会着想,不为社会发展出力,而不是其他的任何问题。因此,《孔乙己》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攻击科 举制度,还讲我们的社会应该根据人类文明需要去行动,而不是盲目地跟着人类自私的社会需求去发展,不然就是个酷吏社会——丁举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的社会绝不可能成为书呆子孔乙己一厢情愿的理想社会。
        《孔乙己》实际上是鲁迅给孔子画像的一部小说。表示这就是孔子一生成就的最终结果:一生学习伦理礼节,其结果对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毫无用处。
        参考文献:
        [1]王伟.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聊城大学,2014.DOI:10.7666/d.D689927.
        [2]郑立峰.现代文学经典教学中的社会性问题[J].文学教育(上),2018,(1):79-81.
        [3]郑立峰.现代文学经典教学中的社会性问题[J].文学教育,2018,000(001):P.79-81.
        [4]郑立峰.现代文学经典教学中的社会性问题[J].文学教育,2018,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