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5期   作者:龚旋
[导读] 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音乐教育,追求促进内部教育和外部文化环境的互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但目前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材料不足,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不够,外部环境不佳,阻碍了幼儿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发展,需要调整和改进,本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江苏省  南京市  210000
        摘要: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音乐教育,追求促进内部教育和外部文化环境的互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但目前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材料不足,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不够,外部环境不佳,阻碍了幼儿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发展,需要调整和改进,本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文化生态理论;学前教育;音乐教育
       
       
引言:
        学前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渐渐体现出了开放性和整体性的特征,音乐教育也构建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有自己完整的内部形态,但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文化生态理论认为,文化是在社会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音乐教育应该体现出与环境的适应性,促进幼儿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和谐关系。探讨这一课题对促进学前音乐教育发展以及奠定音乐人才基础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外部特征
        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学前音乐教育要把握住文化发展的时间线,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融合。同时,还要考虑幼儿作为学习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存在怎样的关系,达成一种平衡。目前,学前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由两大主体构成,分别是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的传统儿歌和现代电子音乐系统,它们分别代表了音乐教育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均对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1]。
        1.1传统儿歌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不同的文化群体,而不同的地区则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的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较大,促成了与众不同的儿歌文化。这样的传统儿歌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能够达到增强儿童文化认知,促进社会启蒙的作用,对幼儿品格和人格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我国的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儿歌“嘎腊温”不仅有着独特的曲调,其内容还包括一些基础的知识,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一首简单的儿歌代表的是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是当地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具有文化和知识启蒙的作用。比如,湖南汉族的传统儿歌不仅用方言来表现,还在内容上介绍了一些生活和生产方式。像是《麻雀儿麻》的歌中就反映出了当地人采茶、种麻的农业生产生活[2],具有文化和社会形态,学习这样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会生活,并将这种母体文化根植于他们的意识当中,将来发展成为具有文化归属感的优秀个体。
        1.2电子媒体音乐
        我国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电子设备和媒体已经深入的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工具和材料。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电子媒体音乐不仅能够利用多种形式去传播和展现,还能够优化学前音乐教育的环境,达到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的多重作用。但同时,随着电子媒体融入人们的生活,儿童过早的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也可能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无处不在的音乐使儿童在生活中能够随时接触到成年人欣赏的音乐作品,消除了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打造出了音乐教育的强大外部环境,它是利弊共存的。


        目前在生活中,儿童能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设备,在各种播放器和儿童节目中,能够随时随地的接收音乐信息,这个强大的音乐外部环境对学前音乐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应该肩负起打造优质外部音乐环境的责任,与家长联手,控制儿童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多为他们选择一些优质的节目和音乐作品欣赏,避免过多的接触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不符合他们欣赏水平的音乐,以免这些不好的信息入侵到儿童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思想。
        2.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文化生态的失衡
        作为学前音乐教育的两个主要外部形态,传统儿歌与电子媒体音乐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而是出现了失衡的问题,在支撑幼儿音乐学习上体现出了更多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前音乐教育对传统儿歌的利用不足,未能将本土资源充分开发,多采用一些现代儿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甚至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都没有将当地特色的传统儿歌开发和利用起来,孩子们对这样的音乐作品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而单纯学习现代儿歌是无法全面获得思想、价值观和基本生活认知的。大量的国外文化入侵,使孩子们更愿意学习一些他国的儿歌,而教师也乐此不疲的为幼儿搜集这样的音乐教学材料,这样的音乐教学无法达到充实儿童精神世界的作用。
        其次是电子媒体音乐构成的外部音乐环境过于复杂,已经超出了界限,违背了基本原则。因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音乐类型过于广泛,且明显呈现出娱乐化的特点,充斥着成年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色彩,使幼儿的思想和行为过于早熟,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积极影响[3]。
        3.文化生态理论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改进
        文化生态理论下,未来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园内的教学,可以多搜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儿歌,向孩子们传递积极健康的内容,并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同时与家长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音乐环境,使他们接触到的电子媒体音乐健康、积极,并且在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范围之内。内外结合,建立起儿童与文化、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
        4.结语
        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对新一辈人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否。文化生态理论下,儿童音乐教育需要走向开放化和生态化,利用音乐教育这个渠道,打造出一条连接儿童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发挥启蒙教育的作用。做好这项工作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教师需要共同努力,在这一课题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肖辉.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9(7):81-84.
        [2]王倩倩.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19,310(10):195.
        [3]宋克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30):13-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