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学生创意能力 培养的策略研究”之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伍定安
[导读] 水墨画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摘要:水墨画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历史悠久,蕴含着东方美学的高雅墨趣,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它的笔墨情趣优美和谐、妙趣横生,意境深远独到,愈来愈为世界所瞩目。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创意能力;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而现在的学生多数对水墨画接触地比较少,不会欣赏,更不会画。美术课本中水墨画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成立了《现代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小组,明确分工,并开始迈出了步伐。现将我在水墨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汇报如下,望各位同行多提宝贵建议。
1、常规训练   
        画水墨画需要使用较多的工具,如:毛笔、调色盘、盛墨盆、清水盆、垫布等,小学生一时难以适用,为了能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绘画工具,并能整洁地完成作业,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这一点,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用一定的课时向儿童介绍这些工具及其用途;其次,讲述示范使用多种工具的正确方法和姿势;最后,采用游戏和奖励的形式,指导儿童反复练习怎样收摆工具、怎样协助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及课后收拾工作。这些事做的次数多了,再加上我每次课前我重复啰嗦地强调,使儿童逐渐领悟了这些常规的重要性,多数同学做起这些事情来也就很自觉了。
2、把玩“墨色”,培养兴趣   
        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书法性的线造型,配合点与面的韵律节奏,籍以状物抒情表达心绪。千变万化的画也要一笔一笔构成。所以让学生“玩墨”、“玩色”――用毛笔蘸墨或色在宣纸上较为随意地画些非作品形式的点、线、面,既能使学生了解这“一笔”的变化容量和审美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水墨画打下基础。
        “玩墨色”并非随随便便地乱图乱抹,“玩”好墨色的关键首先要弄清楚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特性。任何画种都靠特有的工具材料表现画种的固有特点。中国画所用的毛笔由笔尖、笔肚、笔根三部分组成,它具有柔软性,我们只要充分使用它的每一部分,就能表现出千变万化的点、线、面。另外生宣纸对墨色有渗化作用,笔中墨色含量不同其渗化的效果也就各不相同[1]。


        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轻墨色变化,我们在“玩墨色”时,要按照中国画对笔墨的要求,充分张扬其笔墨个性,“玩”出优美的笔墨效果。由于水墨画工具、材料在作画过程中难以随心所至,奇效、偶然性较大,会出现很多新奇的形象,孩子们就在这奇效中,游戏般地开始亲近水墨,接触水墨。
3、趣味临摹,加强主动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临摹“大师”的作品,而且机械地临摹,学生很容易麻木,最终只是照葫芦画瓢,还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让学生在优秀作品的诸多元素中取其一二,添加若干,通过临摹中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强其主动性。
        临摹练习的几种策略:   
        ①、添加。在简单的造型基础上添一些内容,或者在纯水墨中添上色彩,使画面更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②、组合。将不同作品中的内容组合在一起,然后有机地联系起来。  
        ③、变形。把现存的其他类型的作品处理成水墨画,只改变艺术形象,不改变画面主题。   
4、培养创作,扬己之长   
        学生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创作能力存在明显的倾向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扬己之长,更何况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1.传承型:偏爱传统,对水墨语言感悟力强,往往精于摹写而缺乏独立组织画面的能力。这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多作默写练习。   
        2.原创型:喜欢表现自我,不愿在技法上下功夫,拿起画笔就爱自由挥洒。这类学生完全可以让他们凭记忆或联想等方式进行水墨画创作。   
        3.创新型:想法多,爱猎奇,但缺乏恒心;既看不起原创型的“小儿科”,又不想在传统上下功夫。这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多种表现形式,换换口味,更能激发兴趣[2]。   
        5.结束语
        因人施教,量才辅导,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活动的艺术空间,学生在探索、传承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所以意义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蒋华全. 浅谈小学美术国画创意教学策略[J]. 儿童大世界(下半月), 2017, 000(012):205.
[2]陈捷. 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艺术的新策略[J].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3, 000(09X):P.67-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