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书中这样界定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又称为情境语境,是指为完成一个交际意图所涉及的交际主体(作者)、交际对象(读者)、交际目的和交际话题等构成的一个场域。[1]所谓交际语境写作,是指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近几年全国卷作文的考查,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和交际语境中完成写作。
近几年全国卷作文题中不少都有对交际主体、对象、目的和话题提出明确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写作时把读者装在心中。2015全国Ⅰ卷作文题“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即要求具备鲜明的“读者意识”,并明确了写信人和收信人的身份。2017全国Ⅰ卷题目同样明确规定了“外国青年朋友”这一特定的读者对象。这些都是在文章中点明读者对象的表达方式。要完成2018全国Ⅰ卷题的写作任务,首要考虑的就是确定“世纪宝宝”的写作者身份和给“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这一具体对象。而旗帜鲜明饱含激情的话语已经暗示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交际语境最近几年备受命题人的青睐,这既可以避免以往那种“无病呻吟”式的滥抒情,又可以避免“空发议论”式的说假话,防止宿构。可以说,2018年的作文题目很好地延续了从2015年开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思路,并且有所突破。要写好这些作文,都必须认清交际语境下的特定“读者”,具备清晰明确的“读者意识”。2019年全国Ⅰ卷要求写演讲稿。这篇演讲稿必须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的行为,甚至是社会中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进行批驳。考生通过思考反面认知和偏差,从而撰写驳论,对材料中给的偏差态度进行纠偏。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只有具备明确的“读者意识”,心中有读者,从“自说自话”转变为“自觉对话”,才能达成特定交际目的,进行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
明确的“读者意识”,对于交际语境下写作的指导意义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具备“读者意识”,有助于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交际语境下写作,可能激发写作者的兴趣,也能较好的考察出学生的真实写作能力。具有“读者意识”的写作可以看作是一个对话过程。具备明确的读者意识不仅有助于内容的生成,还有益于优化写作内容,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达到高效交流的目的。
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也要求考生选好观察与解读中国的视角。要写好这篇文章,就要跳出“自我的桎梏”,注意中外文化的差异,结合外国留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视野、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若干关键词,构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提炼一个集中而明确的主旨来介绍。如果缺乏“读者意识”,只有“作者意识”,写作者就会从自己最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好写的角度来写,而不会敏锐感应读者需求,考虑文章主要写给哪些人看,这些读者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最需要作者写哪些角度,哪些内容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不考虑读者情况,写出的文章只能说是单项信息发出行为,而没有完成沟通交流的任务。“自说自话”的文章很难得到读者的积极响应。
二、具备“读者意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交流姿态和语言形式,使表达更得体。
我们以2015年的一篇考场作文的节选内容作为反面例子进行分析。
给老陈的一封信
尊敬的老陈:
你好!
······
首先,身为父亲,难道你不应该为子女树立榜样吗?难道你不应该从家人的角度考虑一下事情的后果吗?
······
如果说你的生命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你的将心比心,也变得繁花似锦,光艳照人。
如果说你的生命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你的知错能改,也变得星光灿烂,熠熠发光。
如果说你的生命是那荒芜的沙漠,那么因为你的坚守法律,也变得郁郁葱葱,翠绿惹人醉。
为自己负责,是生存的基础;对他人负责,是做人的境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你能就此汲取教训,坚守规则,珍惜生命,昔日的教训定会铸就明朝的灿烂。
明华
2015年6月7日
本文是以高中生明华的口吻来写,说理较为充分,在论证结构和完成驱动任务方面可圈可点。但是,就读者意识而言,还有需要斟酌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忘记自己身份,居高临下讲道理,以说教甚至是教训的语气对待长者,简单粗暴;多次使用反问句式,过于激烈,容易挑起战火;结尾部分三个以“如果”开头的排比句喻体使用不妥当且华而不实,属于自说自话。这样的交流姿态恐怕难以让老陈心服口服地愉快接受。因为没有充分考虑读者感受,可能导致全文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说理收效甚微。
演讲稿也是近几年广受欢迎的文体。如果是“致普通的你我他”要最好能调动大家的生活经历,使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如果是类似“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等较正式的场合,内容要能够鼓动台下的各国代表,可以引用一些既易懂好记又代表中国传统品格的话语等,切忌半文不白,佶屈聱牙。具备“读者意识”,有助于通过合适的文体和修辞策略,使表达得体,增强有效性和趣味性。
三、具备“读者意识”,有助于理清思路,使论证更严密,表述更有力度。
由于文章主题和内容的不同,读者的需求有异,文章的体裁各异,结构有别。但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构思清晰,文章材料的呈现一定是有秩序、层次的。我们的写作虽然不必如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那般一目了然,但必然要关注交流过程当中逻辑的层次和信息的有效传递。内容的杂乱无章和逻辑混乱务必给阅读者造成认知负荷。以读者为中心的文章往往既能够清晰呈现主要观点,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
2019年全国Ⅰ卷材料中的“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处即是题目引导考生对当下现实本身思考与理解。考生应该回应劳动和为学是否矛盾,劳动是否可以以忙碌为推卸理由的话题。驳论是此次高考写作不可或缺的。苏洵在《六国论》中有这样一段:“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假想读者可能会这样发问。这其实就是作者对读者心理的揣摩。就像再多的白天鹅也无法证明天鹅都是白的,没有严谨地从反面进行论证,造成了人们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对于天鹅颜色判断的长期失误。A事例+B事例+C事例叠加印证式的说理存在巨大漏洞。苏老先生主动寻找“黑天鹅”,论证严密,滴水不漏对与论点相反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这种审辩式思维很值得关注,对我们训练思辨能力很有启发。
以上都提示我们在写作时要依据具体的语境,明确“读者意识”,并具备发掘所写内容的“潜在读者”的意识,即预设文章阅读的对象,进行文体的选择,内容的筛选、结构的营造,把握态度、语言等方面,充分考虑预设对象的需求,努力调动读者的经历与感情,以期产生良好的效果与影响。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在心里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我写此文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能激起我的读者共鸣的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读者是:_________________,读者的年龄:_________________,估计知识层次:_________________,估计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适合用_________________风格的语言;我现在是以_________________的身份与这个读者进行对话。
3.我的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方可以展现出我的思路,让层次明晰,衔接过渡顺畅。
值得一提的是,就考场作文而言,应力求突出一个明确而集中的主题。一方面告诉读者“我”的观点,一方面让读者信服“我”的观点,引起共鸣。写作时主题表现要像一颗太阳一样光焰明媚,尽量不要如雨雾朦胧;此外,应注重书写的“颜值”,最起码应该做到字迹清晰,这也是对改卷老师的一种尊重。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