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比较和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沈湖坤
[导读] 课程是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对发展变化进行纵向梳理
        摘要: 课程是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对发展变化进行纵向梳理,对比不同点,总结反省幼儿园教育课程实施流程,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更好发展和儿童身心健康。
        关键词:比较;分析;思考
        一、新旧《纲要》的比较
        (一)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是课程的核心,分为内在价值和道具价值两种,教育的相应任务是关注儿童个性发展和为社会服务,在旧《纲要》中,课程以工具价值为主要取向,过分强调知识和社会需求所以忽略了儿童的个人差异,忽略了儿童的体验和兴趣,例如“学前教育的使命是为上小学打下基础,经常使用“教”、“学”、“知”、“智”等词汇,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也就是说,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新《纲要》的中,专门体现“儿童发展”的内在价值取向。即,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不做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价值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柱和具体化。旧《纲要》中把课程内容分为生活卫生习惯、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并按各个年龄班分别提出要求。从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上不难看出,“教给”、 “学会”、“知道”“认识”等词语反复出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行为习惯的培养,学习本位倾向严重。与旧(纲要》相比,新《纲要》将课程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等五个领城,不但在内容上大为缩减,而且提法更加宏观,不再罗列“知识的清单”,而是不分年龄班的总体要求并加指导要点。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最重要的学前课程部分,旧《纲要》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七大教育手段:游戏、体育活动、上课等各种活动,虽强调了上课与其他活动并重,但忽视了游戏活动的灵活性。新《纲要》在实施途径方面改掉了这个问题,使活动形式更灵活化。教师也成为幼儿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这种倾向体现新的师生关系,即以儿童为课程中心,强调平等。
        (四)课程评价
        80年代以来学前课程的变革也带来了课程评价观念的更新。过去的课程评价只注重比较和筛选,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是注重目标取向的结果性评价。经过变革,评价开始转向了发展性评价。
        二、重新认识《纲要》,反思教学
        1.重新认识《纲要》体现的学习观
        《纲要》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观,笔者认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主动地探索信息,学习能力即反映为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我们不应过于狄隘地将幼儿的学习理解为知识、技能的获得。“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占有知识,占有的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不具备生成性’”。
        新的学习内容并不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所能学到的,它并不能通过单纯的教与学来完成,而是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参与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来完成。新的学习观更强调内容的过程性、经验性及幼儿的主动建构性。同时,由于幼儿的认知较直观、具体,所以《纲要》就提出,采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等方式来实现“做中学”,在过程中获得基本的学习能力,并在许多方面提出了细化的要求。

因此,幼儿教育切忌急功近利,不能以牺牲情感、社会性发展为代价来发展幼儿的认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幼儿大脑处于高速发展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思考探索能力发展很快。对身边的事情感到新奇,特别喜欢提问,幼教老师和家长尽力做到——“幼问必答”。如果答不上,都要以朋友口吻商量——“等我想(查)好再回答你好吗?”“我们一起探索解决行吗?”切忌因有事或答不上就“大发雷霆”——“小孩家哪儿来那么多问哟,问些乱七八糟的。”更有甚者——“再问我扇你几耳光。”如果这样,爱迪生式的发明家就夭折了!可悲可叹唉!幼儿特别喜欢扮演不同角色,模仿动作。如:爱迪生模仿鸡妈妈孵小鸡……模仿好的、离奇的要保护激励诱导,并像朋友般给他讲清道理。也有模仿抽烟等动作的,见到不良模仿,及时以游戏活动方式换动作——吹喇叭表演节目,吹口哨军训等。让幼儿在好玩有趣中智力、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并且还学到了知识。幼儿对科学探索心理越来越强烈,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既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要尊重个别差异。对身心有障碍的幼儿,游戏活动中多提拔这类幼儿有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愉悦和快乐。作为老师,忌讳说某“太傻”“太笨”等话。哪怕缺词泛语,也决不说这类话语。
        2.重新认识《纲要》提出的教师角色定位——在反思性教学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与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有教师不断发展才能不断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因此,要把握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必须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但是,作为研究者,不同于一般的研究的是,教师的研究应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反思自已的教育行为,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研究解决策略。从而做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如中班教材“好玩的纸风车”采用游戏口吻,把正方形四角向中心折时,说成“中心妈妈”亲吻“四个(角)宝宝”。幼儿感到礼貌又亲切,学到了正方形、四个角等知识。再看自制玩具活动。“望远镜”看遥远的天空,战场上看敌人;“折扇子”扇风;“制小花猫”喵喵叫;“制小狗”汪汪叫;“制老鼠”叽叽叫;“制钱包”送爸妈提钞票……还有画画活动。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白云、雨、雪,地上的山川、河流、大海、花、草、树、所有动物,组成一幅幅图画,就是一个个“童(画)话”……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有音乐活动。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多媒体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它可以将音乐与画面做出完美的融合。这样,幼儿语言、知识、智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愁得不到发展吗?
        综上所述,通过新旧《纲要》的研究,了解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蕴含的先进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重新认识《纲要》有利于我们纠正理解的偏差,更深入地体会幼儿教育的宗旨,使教师这一群体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更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莉敏.幼儿园整合性课程的思考与建构.早期教育,2002,(08)
        [2]石丽娟,刘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课程改革研究,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前教育研究2002,(01)[5]张维仪著.教师教育--改 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