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施教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木乃克布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一些民族地区也开始注重高效课堂的建构,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一些民族地区也开始注重高效课堂的建构,致力于让学生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有效提升,对此,我从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提出精心细致备课、展开分层施教,以及介入生活元素等策略,尝试对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结构进行优化,逐步提升民族地区数学课程的教育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施教;备课;分层施教;生活元素
        “有效”是近年来教师对课堂的要求,也是教师理想中的教育形态,但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将学生放在课堂中的被动地位,认为学生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机器,只是单向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指导,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制。所以,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为了扭转传统数学教育的局限性,让民族地区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教师就可以针对目前数学教育中现存的问题进行教育改进,以便逐步实现数学教育中教和学的整合,提升数学教育品质。
        一、精心细致备课,做好教育准备
        备课是教师展开教育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师对课堂中涉及的元素进行提前分析的环节,在备课的环节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本当中的内容,以及教育目标和活动等进行分析和安排,以便让课堂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所以,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中的教育元素,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有序施教中提高数学课程的教育实效,教师就应当对备课环节进行细致安排。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几何知识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备课的基础,提高教育准备中的精准性。随后,教师对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数学教育大纲,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等是本节课的教育内容。之后,教师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三维目标的内容,进行本节课中教育目标的设计,为之后的教学做好指南。最后,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检索一些教育案例作为参考,设定本节课的教育活动,为本节课的高效施教奠定基础。
        由此看出,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能够做好教育指导,促使数学课堂有条不紊地开展,使得学生可以追逐教师的脚步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
        二、调整教育模式,展开分层施教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素质,这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生接受教育的经历,但是,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单纯地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展开施教工作,使得学生在无差别的教育方式中,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得数学课程的教育效果始终达不到理想状态。

所以,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为了让课堂从低效走向高效,教师应当对传统教育结构进行调整,采用分层教育的方式,让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参与指向自身能力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就可以通过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回顾,以及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按照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量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策略的针对性设计。首先,教师先结合学生的情况,为学生划定层级,如数学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将其设定为“提高层”;数学综合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将其设定为“基础层”。其次,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学习活动,如“提高层”的学生,教师为其设定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则设定偏向简单性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在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学习形式中,逐步提高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知识的学习质量。
        显而易见,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学生在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学习结构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认知。
        三、介入生活元素,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将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从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在为学生教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建立学生头脑中的生活印象,以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基于数学的视角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中,为了让学生生成生活意识,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元素展开课堂施教工作。首先,教师可以先从生活中的面积计算、买书等行为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因数、倍数等内容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随后,教师结合生活内容为学生介绍因数、倍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理清本节课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紧接着,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展示一些指向生活问题的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解答,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高效数学课堂的生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未来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也应当继续探索新颖的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方式,以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育结构中,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国栋.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2):212-213.
        [2]刘志国.如何让小学数学走向深度教学[J].江西教育,2017(36):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