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月5期   作者:徐静
[导读]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徐静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61)
【摘 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78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形式将7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3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3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心理护理效果较显著,可以有效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心理护理;效果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疾病是由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1]。艾滋病患者常伴有肺结核疾病,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该疾病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患者受疾病影响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加患者治疗难度,为了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应对患者采取干预措施,以往临床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但对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效果并不理想,心理护理干预对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效果较显著,为了进一步探究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78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采用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现将研究效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4月-2020年2月作为研究组时间范围,以随机数字表形式将我院收治78例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研究组(n=39)与对照组(n=39),研究组39患者中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1.15±1.83)岁,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0例,对照组39例患者中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年龄(42.06±1.43)岁,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饮食引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其具体干预措施:(1)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向其讲解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治疗措施及治疗成功按案例,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信任度。(2)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喜好给予其播放电视、发放报纸、组织文体活动,从而转移患者注意力。(3)帮助患者建立稳定家庭关系,家庭对患者来说是精神港湾,医护人员嘱咐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适当关怀与安慰,使患者感到关爱。(4)医护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用理解、包容、平等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是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5)医护人员对患者提出问题进行耐性解答,及时了解患者困难,帮助患者解决困难,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量表(SAS)与抑郁自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负面情绪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患者负面情绪越低。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进行调查,满分值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高,分为3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以±S表示,P<0.05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患者SAS、SDS评分
   研究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39例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39例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3 讨 论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导致一种传染性疾病,机体在感染病毒后会抑制淋巴细胞的产生,降低机体对结核干菌的杀伤力,易使艾滋病患者患肺结核疾病,从而进一步加大患者治疗难度[2]。由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疾病需长期进行治疗,并且治疗难度较大,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疾病控制。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需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信心。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医学模式转变,医院在注重患者机体健康同时也逐渐注重患者心理健康,心理护理模式被广泛应用到临床疾病护理中,医护人员通过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讲述与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建立稳定家庭关系,通过一些列措施转移患者注意力,充分尊重隐私,给予患者关怀,帮助患者解决困难等措施,有效树立患者治疗信心,消除患者负面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3]。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实施科学、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对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芬.综合护理干预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8):17+20.
[2]张志兰.心理护理干预运用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7):245-246.
[3]蔡艳.心理护理在改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04):512-5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