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洪思雯? 厉艳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血透室;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性护理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应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应用针对性护理的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两组昏迷程度、血气分析指标水平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CS评分均已上升,观察组升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水平与昏迷程度,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急诊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是人体心脏射血功能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突然终止,进而阻碍全身血液的流通,导致机体各器官缺氧、缺血而引发的危重病症[1],目前,临床医护人员主要通过心肺复苏的方式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虽然该种方式能够暂时性恢复患者的心跳与呼吸,但患者病情复杂且情况危急,在急救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诸多并发症,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常规护理无法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不利于促进疗效的提升,而针对性护理能够围绕患者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抑制病情进展[2],并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基于此,本文就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时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心脏听诊等检查后明确为心脏骤停,且患者神志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甚至已消失;(2)患者家属同意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心脏骤停距离进入ICU时间超过24h者;(2)合并癫痫或精神疾病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应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应用针对性护理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50.24±10.24)岁;病因:一氧化碳中毒6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急性心衰8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0.63±10.57)岁;病因:一氧化碳中毒7例,急性心肌梗死21例,急性心衰6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做好各项生命体征(血压与心率等)监测工作,遵医嘱予以患者药物治疗,定期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等。
观察组则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1)脑复苏护理:在脑复苏成功后,及时调剂病房温度、湿度,使用湿毛巾对患者头颈部进行湿敷,以减缓脑组织氧代谢速度,并减轻脑组织再灌注造成的损伤。同时,对患者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24h严密监测,在其血压恢复正常时抬高头部至30°,避免颅内压过高。针对心肺复苏后再发心脏骤停或仍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持续监测重要生命体征,必要情况下建立经脉通道,为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处理。(2)气道护理:在插管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气道工作,定时对器官切口处敷料进行定时更换。针对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并做好口腔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同时,在气道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密检查插管近端医用胶带固定状态,对低压气囊进行充分应用,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设置放气频次。(3)并发症预防护理:针对痰液多患者,积极应用排痰仪为患者进行排痰处理,或为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针对胸闷患者,则严密监测患者重要生命体征,遵医嘱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例如胸外按压等,以改善患者症状。(4)运动护理:针对意识障碍患者,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训练,例如:体位更换等;待患者意识清醒后,则协助其完成主动训练,其中包括:肢体运动、床旁站立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昏迷程度、血气分析指标水平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昏迷程度:应用GCS评分对两组昏迷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内包含睁眼、运动与语言等内容,依据评分可划分为重度昏迷(3~8分)、中度昏迷(9~12分)与轻度昏迷(13~14分)。
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aO2、PaCO2。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抽搐及胸闷。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指标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指标采用(%)表示,行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GC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CS评分均已上升,观察组升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png)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png)
3.讨论
心脏骤停是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的急诊科常见危重症,患者需要在5min内接受心肺复苏治疗,以减轻脑组织受损程度,避免病情愈演愈烈。以往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实施常规护理,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常规护理取得的效果欠佳,甚至难以避免心肺复苏操作引发的并发症(局部损伤与胸骨疼痛等)[3-4]。而针对性护理则是将护理内容与患者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后形成的新型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区别在于,针对性护理可保证护理内容满足患者的需求,在促进护理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落实到各个环节,确保患者护理后病情得到显著改善[5]。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CS评分均已上升,观察组升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在减轻患者昏迷程度上,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分析是因为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时刻围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提供相应的处理,例如:在脑复苏后湿敷患者头颈部,可减轻患者脑组织受损程度,确保患者尽快脱离昏迷状态;针对心肺复苏后并伴心律失常或再发心脏骤停患者,及时通过建立静脉通道、胸外按压等措施进行处理,有利于促进其病情改善,并抑制病情进展[6-7];在气道护理中,予以患者分泌物清除或排痰处理,能够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状态,进一步提升心肺复苏的效果,改善患者昏迷程度。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后血气指标水平已得到显著改善,研究认为护理人员气道护理是心肺复苏后的一项重要护理环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切口与分泌物情况,一方面可及时发现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的因素,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并保证其呼吸通畅,有效维持呼吸功能,降低胸闷等并发症发生率。结合此次研究结果: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性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可能是因为针对性护理具有个性化、系统化等特点,护理人员结合病情予以患者切合实际的指导与服务,有利于抑制病情进展,例如在护理期间予以患者运动护理,可促进患者意识状态的恢复,显著改善其昏迷状态,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康复速度。
综上,在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促进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水平与昏迷程度的改善,减少胸闷、心房颤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从艳,郑志远,修明文,等.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溶栓治疗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1):15-18.
[2]马蕴敖.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 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8, 24(29):226-227.
[3]汤琪,李淑艳,张英俭,等.“精准心肺复苏模式”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及生存率影响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9):87-90.
[4]王佳月,麦燕婷,罗香香.综合护理干预在紧急心肺复苏维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06):106-108.
[5]李毅萍.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5):2454-2455。
[6]刘树云.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6):144-145.
[7]张忆.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4):73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