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 吴敏? 王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血透室;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指数评分为(13.67±2.07)分,躯体疼痛评分为(54.83±5.43)分,情绪指数评分为(56.84±7.6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健康指数评分(6.57±2.16)分、躯体疼痛评分(32.87±6.34)、情绪指数评分(30.28±6.75)分,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其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个性化护理;并发症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血液透析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治疗一些晚期肾脏疾病起到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在于维护血管通路,恢复血管的血流量与血流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有研究发现,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质量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而临床常通过常规护理减少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情况,但护理效果并不显著[2]。为寻找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更有效的护理方法,本文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且自愿配合护理方案,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例资料不全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血液性疾病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患者[3]。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7.93±5.34)岁;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2-86m,平均病程(34.21±11.01)m。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48.27±5.71)岁;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2-85m,平均病程(34.74±11.28)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测量;指导其用药,明确用药剂量和次数;病房巡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具体过程包括:
(1)结合患者基本体征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结合引起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的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2)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对其体重进行评估并对其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为其设定合理的血液透析指标并以此作为标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菜单,避免其出现低血压状况,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提高健康指数。(3)通过多样化的联系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除常规的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口头讲解、投屏播放宣讲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外,对于年轻的患者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文章、微信群分享血液透析病理相关知识的文章或视频等,或直接在微信、QQ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一个方便、快捷的联系方式,使医护人员能及时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问,避免其因不了解血液透析相关知识而对自身状况做出错误判断,进而损害身体;对于老年患者或是文盲患者要采用定期电话回访的方式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对患者前段时间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并记录在案,对其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4)加强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在穿刺及拔针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增强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使穿刺一次成功,对于穿刺部位要选择合理并定期更换,预防交叉感染,随后加强对该部位的护理,防止感染现象发生;同时对出血现象进行积极干预,减少患者出血的状况;定期对患者血红蛋白情况进行监测,防止血栓的形成。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形成、出血。
生活质量评分:运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包含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健康指数、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绪指数和心理卫生等8个领域,本文对患者健康指数、躯体疼痛、情绪指数进行评分,其中评分换算公式=[(实际得分-该方面的可能的最低得分)/(该方面的可能的最高得分-该方面的可能的最低得分)]×100,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是一种利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对患者的生命进行延长的临床常用手段,也是目前惟一的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4]。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关于对血管通路的维护,保障血管通路完整,其中对血液透析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动静脉内瘘出现异常,使得内瘘中出现血液反流的现象,导致不断进行再循环,进而影响透析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其生活质量[5]。
随着透析在临床应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护理质量对透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常规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干预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在于该护理方式没有结合每个患者的体征进行个性化护理,加之护理干预内容过少,没有起到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生活方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健康指数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情绪指数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其原因是该护理方式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其需求、性格、背景等进行制定个性化护理,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6]。同时,对患者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进行干预,结合患者身体指标及血液透析指标为其制定个性化食谱及作息时间表,可有效稳定其体内血压,有利于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对患者穿刺部位选择合理并定期更换,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并加大对其体内血液浓稠度的干预,减少血栓的形成,进而减少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8];所以,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P<0.05)。个性化护理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采用不同联系干预手段,对于年轻的患者,医护人员通过微信、QQ等等聊天工具与其建立紧密的联系,便于其对治疗过程或病症产生疑问时得到及时的解答,在纠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方式,保障血液透析正常进行的情况下还可有效缓解患者因对自身疾病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烦闷心理。对于老年或文盲患者采用定期电话回访了解其身体状况并耐心为其进行疑问解答,增强患者治疗主动性和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其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总发生率,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干预价值。
【参考文献】
[1]兰祥莉,刘婷,车昭军.体验式营养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9,18(09):678-682.
[2]付燕红,李冬梅.心理访谈疗法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负性情感与生存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17):2209-2212.
[3]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等.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J].中国血液净化,2019,18(06):365-381.
[4]羊红儿,齐玲,许金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医学,2019,41(19):2063-2066.
[5]朱军涛,刘帝,刘烨歆,等.单中心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9,18(07):503-506.
[6]封蕾,李云姝,李萍,等.认知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维护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9,19(10):734-737.
[7]杨柳,赵琳娜,王淑萍.患者参与的饮食管理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0):3936-3939.
[8]刘鑫,李奇.团体心理治疗在中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0):3946-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