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莹莹
(睢宁县人民医院,产科;江苏睢宁221200)
【摘要】目的 研究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产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88例产妇纳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基础组(2019年1月-2019年5月入院,44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穴位组(2019年6月-2019年12月入院,44例,予以常规+穴位按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乳胀程度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干预后,穴位组产后2、3、4d的乳房胀痛评分均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组产妇产后30d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后6周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妇施行穴位按摩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产妇乳房胀痛程度,提高其母乳喂养成功率及纯母乳喂养率。
【关键词】产后乳胀;穴位按摩;母乳喂养;护理效果
产妇产后2-4d,由于雌性激素分泌失调,会出现乳胀,致使乳汁缺乏或分泌过多,引起疼痛,进而导致产妇排斥母乳喂养,可见产后乳胀是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1]。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因子及抗体,可同时为新生儿补给营养、增强免疫功能,母乳喂养是其接受营养支持的最佳方式,故此,临床应高度产妇产后乳胀情况,予以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有学者研究指出[2],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穴位按摩能够刺激乳房及全身相应穴位,提高乳腺导管通畅性,缓解乳房胀痛,改善母乳喂养情况,但该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鉴此,本研究对我院接收的88例产妇开展了分组研究,以探析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88例产妇纳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基础组(2019年1月-2019年5月入院,44例)、穴位组(2019年6月-2019年12月入院,44例)。基础组年龄22-36(29.62±2.22)岁;孕周37-41(39.93±0.20)周;初、经产妇比例28:16。穴位组年龄23-37(29.66±2.31)岁;孕周38-42(40.01±0.18)周;初、经产妇比例27:17。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单胎妊娠者;知情且签订研究知情协议书者;无妊娠合并症者。排除标准:具有母乳喂养禁忌证者;乳房发育异常者。研究方案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基础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分娩前24周接受产科门诊检查,进行产科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分娩后鼓励母婴同室,让产妇与新生儿早接触,进行早期吸吮,母婴接触时间>0.5h;护士于床旁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及技巧,予以适当心理安慰,以减轻产妇焦虑不安、紧张的负面情绪等。
穴位组在基础组之上进行穴位按摩护理干预,阴道分娩后2小时或剖宫产后4小时进行乳房穴位按摩,每日1次,具体操作规范:关闭门窗,调节室温(22-24℃)用40-45℃的湿热毛巾盖住乳房,热敷3-5分钟,用右手食指、拇指轻轻揉捻乳头数次。为了避免皮肤干燥损伤皮肤,先用按摩油或赛肤润油剂涂抹乳房,然后左手托住乳房,右手四指分开呈梳子状,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牵拉5-8遍。采用推、拿、揉、按的方法按摩乳房穴位,穴位按摩部位依次为:肩井、中府、周荣、乳中、乳根、膻中、少泽。每个穴位按摩30-60s,重复循环按摩3-5次,每次按摩10-15min,力度以有酸、麻、胀、痛感觉为准。乳头皲裂者在挤奶后涂少量乳汁在乳头及乳晕上,指导正确含接姿势。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产后2、3、4d的乳房胀痛评分,计算其产后30d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后6周的纯母乳喂养率。
乳房胀痛评分[5]:①0级:无胀痛或疼痛感,0-6分;②1级:用力按压有轻度疼痛,无自发痛感,7-12分;③2级:阵发性疼痛,13-18分;④3级:持续性自感胀痛,19-24分;⑤4级:持续性自发痛,放射至腋下及肩背部,25-30分。
母乳喂养成功:产后30d,产妇母乳可满足新生儿需求,无需添加代乳品。
纯母乳喂养率:①纯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喂养新生儿任何代乳品或液体;②混合喂养:母乳分泌不足,基于母乳喂养添加乳制品;③人工喂养:受多方因素影响,产妇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单纯使用乳制品喂养新生儿。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产后乳胀情况
穴位组产妇产后2、3、4d的乳房胀痛评分均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多见产妇受哺乳经验不足、情志不畅等因素影响出现乳汁分泌不足或过量现象,而母乳分泌异常易引起乳腺组织肿胀,压迫乳腺导管及末梢神经,导致乳房胀痛,产妇放弃母乳喂养[4]。中医认为,产后生理特点有“多虚多瘀”、“百脉空虚”,产妇产后伤气耗血,气血不足,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机不调,则乳汁分泌异常,乳房胀痛[5]。故此,临床护理当以通络活血、生津补血为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组产后2、3、4d的乳房胀痛评分均低于基础组(P<0.05)。结果表明,穴位按摩护理可明显减轻产妇乳房胀痛。分析原因如下:①乳房穴位按摩能够将胸肌筋膜与乳房基底部的粘连剥离,松弛乳房组织,促进气血畅通,改善乳房血液循环,疏通乳腺管,加快过量乳汁排出,防止母乳淤积,从根本上缓解产妇乳房胀痛。②穴位按摩通过对产妇局部穴位进行刺激,可调节其垂体及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刺激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整脑-垂体-卵巢功能,有效激活产妇脑内多巴胺系统吗,可降低泌乳素抑制激素释放,促进乳汁分泌,改善产妇母乳分泌异常情况,减轻其乳房胀痛程度[6]。穴位组产妇产后30d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后6周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基础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穴位按摩护理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纯母乳喂养率。究其原因,通过穴位按摩对于虚证可补益气血,疏通乳络,实证可清热、疏肝解郁。乳房穴位按摩不仅够充分运动乳房,改善乳房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和排泄,有利于乳汁分泌,还可以避免乳腺导管肌肉惰性收缩和乳汁淤积,防止乳房发生胀痛,从而减少产妇受乳房胀痛的影响,树立母乳喂养信心[7]。因此,对产妇进行穴位按摩可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纯母乳喂养率。并且乳房穴位按摩是一种无创性技术操作,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综上,对产妇施行穴位按摩护理能够取得良好的护理干预效果,此种方式可有效缓解产妇产后乳房胀痛感,促进母乳喂养,同时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因而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莫建英,杨丽萍,徐志芳.产后不同时间乳房配合穴位按摩对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184-187.
[2]许敏,邹容,杨志超,等.催乳方联合穴位、乳房按摩对初产妇乳汁分泌与母乳喂养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7,45(10):1471-1474.
[3]周伶霞.产前穴位按摩联合产后电动吸乳对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8):94-95.
[4]孙红梅.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熨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及产后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53-154.
[5]杜稳侠,孔德玲,史玉霞,等.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路径配合乳房按摩对剖宫产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6,22(19):109-111,117.
[6]董慧,戴姜,于雪娟,等.低频脉冲治疗仪结合中医穴位按摩对产妇泌乳及乳房胀痛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6,38(19):3026-3028,3029.
[7]郭晓.心理疏导联合乳房手法按摩对产妇母乳喂养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0):2407-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