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与管路凝血情况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月5期   作者:厉艳梅? 王苗? 吴敏
[导读] 探究系统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与管路凝血情况的影响


厉艳梅? 王苗? 吴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血透室;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 探究系统化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与管路凝血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8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40例)和观察组(系统化护理,43例),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观察组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PT、aPTT、TT分别为(13.77±1.54)s、(34.61±3.78)s、(13.64±2.69)s均长于对照组的[(11.64±1.71)s、(29.40±3.53)s、(11.95±2.7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可有效减少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的发生,同时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关键词】系统化护理;血液透析;透析器;管路凝血
前言
  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手段,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但其属于体外循环治疗手段,技术操作要求较高,导致临床风险较大,常出现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透析效果[1]。因此,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防止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的发生,从而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常规护理由于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目的性,忽略了导致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原因分析,所以无法控制凝血情况的发生[2]。而系统化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中的各个环节规范化的护理模式。本文就系统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其在预防透析器与管路凝血上具有一定作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将8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40例)和观察组(系统化护理,43例)。纳入标准:因慢性或急性肾衰竭而行血液透析者;护理前无血常规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现象;护理前未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血清离子钙水平小于或等于1.0mmol/L;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已签署同意书;此次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护理前2周采用抗凝药物治疗者;伴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存在血栓病史;存在高钠血症、代谢性碱中毒且未能纠正者。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64±1.84)岁,平均透析时间(4.31±1.29)年,平均血清离子钙水平(0.55±0.17)mmol/L;观察组中: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75±1.52)岁,平均透析时间(4.48±1.46)年,平均血清离子钙水平(0.57±0.23)mmol/L。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同时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于透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同时对透析器及管路在运转中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定时检查报警装置,以尽早排查故障,确保透析的顺利开展。
    (2)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主要措施如下:①透析管路扭曲护理。科室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透析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使护理人员明白操作不当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从而提升其责任心,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在上机前都能够保持严查各个管路的习惯,并在透析机运转过程中对管道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避免由于管道扭曲、打折、受压而令血液回路遭受阻滞。同时,护理人员需观察血泵、肝素泵等有无停止,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检查透析器及管路的颜色、血栓形成情况、静脉压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从而尽早处理。②高凝状态护理。透析前,采用生理盐水预充,再用肝素盐水预充,将1000mL肝素盐水于透析器及管理内保留5min,再开始血液透析,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观察透析器及管路的颜色变化情况,可采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适当的冲洗。③血流速度缓慢护理。血容量不足极易导致血流速度变慢,可通过快速滴注生理盐水改善这一情况,必要情况下还可输入浓缩红细胞。若是由于血管自身原因所致的血流量不足,则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血管进行保护,在透析结束24h后,通过局部湿热敷可达到改善的目的;若由于静脉针与血管壁距离较近或穿刺不当而引起血流速度缓慢,则应立即对动脉穿刺进行调整或重新穿刺。④输血制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可给予其输血处理,输血时可加入适量肝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透析结束前30min将血制品输入,而促红细胞生成素则可在透析结束时通过皮下注射或静推的方式给药。⑤无肝素透析护理。行无肝素透析时主要采用间隙盐水进行冲洗,将患者凝血时间的2倍时间作为盐水冲洗的间隔时间,护理人员在此期间需对盐水的输入总量进行记录,最后超滤出来,以防止肺水肿,同时对透析器及管路的颜色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检查静脉压是否存在增高现象,以防止凝血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凝血,则立即对患者终止透析并回血于其体内,如需继续透析则要将透析器及管路更换。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透析机及管路凝血情况,按凝血程度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若透析器、管路内无凝血现象,通畅无阻,或者透析器及管路内有数条纤维凝血存在,则为0级;若透析机、管路有部分凝血或成束纤维凝血存在,则为Ⅰ级;若透析器、管路存在严重凝血,纤维凝血达50%以上,则为Ⅱ级;若透析器、管路存在凝血情况,需要更换管路或透析器方可继续进行治疗,则为Ⅲ级[3]。(Ⅱ级+Ⅲ级)/总例数×100%=凝血率。同时,于护理前、护理后2个月抽取3~5ml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将其注入枸橼酸钠真空抗凝试管中进行混合、摇匀,经离心处理10min后,将血浆分离,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使用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透析器与管路凝血情况

   3.讨论
  对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时,若透析器的颜色变深、变黑或动脉管道的压力增大、静脉管道静脉壶滤网处遭血栓阻塞,则可判断为透析器及管路凝血。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无肝素透析、病人自身原因、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穿刺不当等,由于导致透析器及管道凝血的因素较多,所以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4]。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行常规护理、系统化护理,结果显示行系统化护理的观察组在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各项凝血指标也优于对照组(P<0.05)。因为常规护理较为简单,未能针对引起凝血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导致护理工作缺乏针对性、规范性,从而提高了凝血率,而系统化护理通过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时分析可能会导致凝血情况发生的原因,排查各个环节,找出原因后给予相应的处理,如透析管路扭曲护理则可以及时摆顺管路,避免因管路不畅而导致的凝血现象发生;高凝状态护理则可以将导致凝血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排除;血流速度缓慢护理则可以确保通路顺畅,为血液透析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因为患者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其体内血红蛋白升高,若不能及时调整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则极易导致血液粘稠,从而令血液呈高凝状态,输血制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无肝素透析护理中,由于该透析方法具有较高的风险,所以护理人员对透析器、管路进行间歇性冲洗,以预防凝血。张保荣、曾理[5]在相关研究中得出,观察组的凝血率为5.00%,对照组为20.00%,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似。
  综上,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可有效控制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的发生,提高机体凝血功能,为临床有效缓解病情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参加文献】
[1]王玉双.血液透析中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23):132-133.
[2]范增平.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对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8):92-94.
[3]陈颖,孙莉姬.预防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改善作用[J].医疗装备,2019,32(12):146-147.
[4]马明慧.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8):168.
[5]张保荣,曾理.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对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改善[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01):156-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