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盼盼
(睢宁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睢宁221200)
【摘要】目的:探讨精准护理在经皮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收的110例经皮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精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6h的疼痛程度、术侧示指肿胀程度、护理满意度、血肿发生率及发生范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6h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术侧示指肿胀范围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肿发生率、血肿发生范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护理在经皮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的降低疼痛程度和血肿发生率,减小术侧示指肿胀范围、血肿发生范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精准护理;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阻塞或狭窄,造成心肌缺氧、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心脏病。该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突感心前区疼痛,且具有多种并发症,如心脏破裂、心室壁瘤、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当前,经皮桡动脉穿刺技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该技术治疗后易出现血肿、出血、筋骨膜室综合征等,因而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常规护理因过于公式化,导致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未能达到预想状态,而精准护理通过将护理措施标准化,同时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来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护理质量的模式,对患者病情恢复有极大促进作用,所以本文就精准护理在经皮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收的110例经皮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不配合治疗患者。对照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1.86±7.57)岁,病程4-17年,平均病程(9.24±1.35)年;观察组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2.15±8.45)岁,病程4-17年,平均病程(8.75±1.67)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入院宣教:对刚入院患者进行医院环境、护理流程、主治医师等介绍。②病房护理:保持病房通风透气、温湿度适宜等。③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因术前给予患者抗血小板制剂,所以术后1d要卸下前臂桡动脉止血带,同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和记录患者血压、心律、穿刺部位皮肤的温度、颜色、脉搏等,若有异常,应及时告知责任护士或主治医师。④出院时护理:告知患者出院后的饮食、用药、活动、疾病自我监测等内容。⑤出院后护理:定时对患者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主要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冠心病的认知程度。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护理:①健康教育:编制图文并茂的健康手册,手册内容包含冠心病的病因、易发症状、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等,依据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和自我护理能力,为其制定个性健康教育护理方案。②安全护理:要注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保留其颜面,让患者知晓护理过程、措施等,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各种标记标志、环境调节等,以患者安全为首要条件。③强化介入治疗术后护理:评估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穿刺位置的术侧示指肿胀范围及血肿范围,并评估其症状情况及术侧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变化、脉搏等。制定精准前臂桡动脉止血带放松时间:术后2h进行第1次放气,术后3、4、5h各放气1次,放气流量为1-2ml/次,术后6-8h可卸下前臂桡动脉止血带。术后1-2h,要求患者内抬高患肢;卸下前臂桡动脉止血带后,3d内不可让患者伤口沾水、术侧不可测量血压、不可进行高强度运动。④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深入病房与患者积极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健康状态等,根据患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做好患者心理辅导与支持的工作。⑤老年护理及延续护理等:患者出院时,可让高年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考核,了解患者住院时个性健康教育成果,并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高危因素、检测指标及自我护理能力,给予患者精准化、个性化的书面+口头出院指导;让患者再次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如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患者出院后1-6个月内,对其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主要为冠心病的认知程度及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考量,并对其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指导与纠正。随访时间每次以20-25min为宜,可适当依据患者的康复程度及时间来制定,随访目的是为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6h的疼痛程度、术侧示指肿胀范围、护理满意度、血肿发生范围及发生率进行比较。
使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测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10分,0分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比较疼痛;7分以上表示剧烈疼痛。
术侧示指肿胀范围评测标准为:测量术前、术后6h的术侧示指指围,肿胀范围=术后6h术侧示指指围-术前术侧示指指围。
使用本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来评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含护理技术、态度、用药指导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护理质量越好。
血肿发生范围以血肿直径为评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6h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6h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术侧示指肿胀范围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 两组患者的血肿发生率与血肿发生范围比较
观察组发生血肿人数有2例,发生率为3.64%,血肿发生范围为(0.41±0.09)cm;对照组发生血肿人数有9例,发生率为16.36%,血肿发生范围为(1.04±0.59)cm;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94,t=5.27,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冠心病的病发率与致死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基于冠心病的治疗,目前经皮桡动脉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广泛使用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方式[3]。虽然经皮桡动脉穿刺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其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不可忽视,极易出现血肿、出血等并发症,对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致使患者出现无脉、疼痛甚至大出血等症状,因而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必不可少[4]。常规护理通过给予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等护理,虽能较好的缓解患者疼痛,但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本文还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精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利于患者病情改善。精准护理对使用抗血小板制剂、前臂桡动脉止血带放松时间进行精准把控,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疼痛程度。另外本文还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能促使患者正确认知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其自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其服药依从性有明显提高作用。同时,对患者的安全护理,尊重其隐私,可避免患者出现羞愧等心理而影响护理质量;对其进行精准化、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还能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最后对患者的老年护理及延续护理等,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显著提高作用,对其病情改善有积极意义[5]。观察组的术侧示指肿胀范围比对照组小(P<0.05),该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符。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的血肿发生率、血肿发生范围小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说明精准护理能有效的降低血肿发生风险及减少血肿肿胀范围,对患者的预后有改善作用。手术创伤使得患者患肢积液积血,导致其肢体活动受限而造成周围静动脉回流受阻,直接加重了患肢的肿胀范围,精准护理通过强化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抬高患者患肢和精准松止血带等,可有效减少其肿胀范围与降低发生情况[6]。同时,患者卸下前臂桡动脉止血带后,禁止其3d内不可让患者伤口沾水、术侧不可测量血压、不可进行高强度运动等,可有效避免其伤口感染和扩大血肿发生范围。
综上,精准护理在经皮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的降低疼痛程度和血肿发生率,减小术侧示指肿胀范围、血肿发生范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下贤,郭俊,赵仙先.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预防及诊治[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4):220-222.
[2]吴丹妮.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信息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8,33(1):15-24.
[3]黎娜.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经皮桡动脉穿刺腔内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2):2277-2279.
[4]王英,张园萍.经皮桡动脉穿刺腔内介入治疗冠心病人性化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9):98-100.
[5]罗真华.护理干预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1):160-163.
[6]曹清,戴晓明,李荣华,等.精准护理在经皮桡动脉穿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2):2820-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