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急诊行PCI术中并发症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月4期   作者:范冬青
[导读] 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急诊行PCI术中并发症的影响。


范冬青
(睢宁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睢宁221200)
【摘要】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急诊行PCI术中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4月-2020年3月于本院急诊行PCI术治疗的9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治疗时间进行分组,将入院收治时间为2018年4月-2019年3月的患者纳入参照组(45例),给予常规护理;将入院收治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3月的患者纳入参研究组(45例),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梗急诊行PCI术治疗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心梗;PCI术;并发症;因素分析;预见性护理
 
  急性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缺血所诱发的心肌坏死,其多因暴饮暴食、劳累、寒冷刺激、便秘以及情绪激动等因素所致,该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发热、休克、心力衰竭、烦躁不安等症状[1]。临床主要采用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溶栓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在术中会伴随部分并发症,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干扰,进而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故需在患者术中加强护理防范,通过对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因素进行分析,以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为日后降低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做好准备。预见性护理是对某种疾病合并症或手术并发症风险进行预判和前瞻,以提前做好预防和干预准备的一种护理模式,强调在护理早期就进行风险控制,尽可能消除护理工作中的不良因素[3-4]。鉴于此,本研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急诊行PCI术中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8年4月-2020年3月于本院急诊行PCI术治疗的9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治疗时间进行分组,将入院收治时间为2018年4月-2019年3月的患者纳入参照组(45例),将入院收治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3月的患者纳入参研究组(45例)。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心电图出现ST-T动态演变、Q波及ST段抬高;②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升高;③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较大范围心肌缺血、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发病≤12h。排除标准:①发病>12h,且无缺血症状者;②对治疗药物过敏者;患精神病者;③意识或交流障碍者;④合并肺、肾及肝等脏器功能障碍者。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5.89±6.58)岁;发病时间1-10h,平均发病时间(5.67±2.41)h。参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6.12±6.78)岁;发病时间1-11h,平均发病时间(5.75±2.4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向其说明相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原理、配合事项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安抚患者紧张、恐惧情绪;其次,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术前禁食禁水;术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患者,记录和统计患者术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给予康复指导、饮食指导,疏导患者不良情绪。
  研究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根据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统计情况,分析急性梗死患者术中血压降低、室速、缓慢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根据并发症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血压降低:低血压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手术过度扩张血管、心脏压塞所导致,也可因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引起。若患者长时间低血压,就会加重心肌缺血,还会造成组织低灌注,导致多脏器损伤,最终提高病死率。当患者行PCI时,球囊导管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的堵塞扩张,进而造成其冠状动脉压降低。因此,护士在这时需要注意血压水平的变化,若压力下降明显或压力曲线不正常,需及时提醒医师处理。将硝酸甘油注入冠状动脉内时,护士更要观察血压的改变,为防止患者出现低血压, 应立即加快液体的输液速度,确保具有充足的有效循环血量。若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 护士应及时静脉注射0.5mg~1.0mg阿托品。如患者本身存在低血压,应全程采用造影图像观察, 必要时借助B超,以排除心脏压塞因素。如患者发生心脏压塞, 护士需准备行心包穿刺引流术。血压持续降低时,遵医嘱予以静脉滴注多巴胺3mg~5mg,以维持血压在 90/60mmHg。(2)室速或室颤:这是冠状动脉介入术中较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可因造影剂反应或组织管组不足所引起,若不及时救治,可能会造成患者病死。护士需要时刻做好抢救准备:①立即指导患者用力连续咳嗽, 促进造影剂迅速排空。 ②保持气道通畅:予以行人工气管插管。③迅速进行电除颤:给予200J~400J除颤或复律, 可反复多次进行。④除颤无效时,马上行胸外心脏按压。护士应沉着应对术者的器械要求,在心室颤动时,立即给予紧急药物及复律救治,并配合台上医生继续开通冠状动脉, 当血运重建后,恢复正常心肌灌注,可有效终止心室颤动。(3)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一过性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多与推注造影剂过多、压力过大、时间过长,或造影剂在冠状动脉内排空延迟及导管插入过深、阻塞窦房结动脉有关,该并发症好发于患者右冠状动脉操作时。若患者因右冠管操作引起并伴压力衰减,护士应立即回撤导管,同时嘱患者用力咳嗽,促进造影剂排空,遵医嘱给予静脉推注阿托品 0.5 mg~1.0 mg。如有必要,可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如果患者心电图已提示窦性静止、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做好临时起搏术的准备。如果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严重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护士应在术前装好临时起搏器,在手术前检查临时起搏器的有效起搏功能。(4)迷走反射:术中迷走反射是患者介入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因局部穿刺疼痛刺激、情绪紧张、血管压迫以及导管牵拉所引起。合并迷走神经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室率减慢、脉搏微弱、面色苍白、血压降低、恶心呕吐、全身发汗等症状。护士应及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迷走反射症状,若出现异常应立即暂停操作,待其症状缓解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操作。同时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分散其注意力,并加快输液速度, 静脉注射阿托品1 mg,药物治疗5min后,如患者血压仍然偏低,可适当予以静脉推注多巴胺 2mg~5mg,无明显效果时可反复静脉推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血压降低、室速或室颤、缓慢性心律失常、迷走反射、再灌注损伤。
1.4统计学方法
  由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参照组的2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经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治疗急性心肌心梗的主要手段,不仅能改善患者心肌缺血情况,还能使其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减轻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但是在介入手术中,患者往往会因自身因素或操作技术的影响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心肌梗死患者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中不稳定斑块的形成、破裂会激活血小板,进而形成血栓,造成各种心血管事件;患者行介入手术极易发生再灌注损伤,会出现血压下降、室速、室颤、等并发症[5]。这些并发症都具有可预知性,所以能通过对患者术中并发症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在手术过程中做好干预和抢救措施,进而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手术顺利完成。而预见性护理可满足心肌梗死PCI术患者的需求,通过分析患者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做好针对性预防和干预措施,进而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在预见性护理中,通过总结以往的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总结患者术中发生因素,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护士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做好药物准备、操作准备,进而实现对患者术中并发症的预见性,最大限度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术中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心率,可及时发现患者并发症发生征兆,且在在球囊扩张、造影、支架释放时,加强对患者各项指征的监测,高度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就能够预见性做好抢救准备,消除并发症危险因素,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
  综上所述,分析急性心梗急诊行PCI术中并发症,并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居洁勤,谢浩芬,郑佩君,等.专题讨论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宣教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5):1896-1900.
[2]周红梅.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2):1-3.
[3]石一夫,梁洁,韩荣丽,等.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3):341-344.
[4]宋达,贺娜,孟海云.胰岛素强化治疗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微灌注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8(2):206-209.
[5]侯剑.冠心病相关急性心肌梗塞急诊介入治疗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6):948-950.
[6]王乐峰,李春燕.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2):2742-2743.
[7]王晓梅,杨大春.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及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06):1138-1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