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珍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目的:研究住院冠心病患者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生活质量和治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住院治疗冠心病患者62例开展回顾性护理研究。对照组选择基础护理,研究组选择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比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治愈率差异。结果:经院内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负性情绪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且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提升,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可帮助患者在疾病认知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配合临床治疗,积极缓解病情,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冠心病;院内治疗;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效果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在心脏管状动脉粥样硬化板块或血栓所致冠状动脉血管内径狭窄或阻塞后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症状,破坏心肌结构功能,引发心衰、心绞痛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内科治疗作为冠心病主要治疗方式,可在药物作用下改善患者心肌供血,延缓病情进展,但还需配合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生活方式及疾病认知进行改善,提升治疗预后效果[1]。因此,为研究住院冠心病患者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生活质量和治愈率的影响,特设本次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冠心病患者共62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护理研究。根据患者详解护理方式差异后选择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1例,研究组31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82岁,年龄最小者49岁,平均年龄(65.52±4.19)岁,冠心病病程0.5~4年,平均(2.25±0.54)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11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研究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最大者80岁,年龄最小者49岁,平均年龄(64.53±4.15)岁,冠心病病程0.5~4.2年,平均(2.35±0.61)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12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经统计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后,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后均确诊为冠心病,需住院接受内科治疗;患者及家属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原发性血脂代谢障碍者;排除接受手术治疗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在对症接受内科药物口服、静脉输注治疗同时接受临床护理。
对照组选择基础护理,即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饮食结构配比,按时给药,督促患者服药,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提高患者休养质量。
研究组选择认知行为干预护理:(1)疾病认知干预:患者入院后,需根据其诊疗情况积极开展各项疾病认知干预措施。对于初诊患者,需在获得患者诊断病例信息后,对其病情进展进行评估,其后根据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开展全面疾病知识宣教,通过宣传片讲解、宣传材料指导阅读等措施,使患者能够掌握其病情发病原因、病情进展、危害性及疾病治疗预后等方面知识;对于复治患者,则需在评估其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后,对其疾病知识欠缺部分进行针对性教育,如药物治疗影响、治疗药物类型、治疗方式等,确保在合理护士资源调配基础上,实现对患者疾病知识的有效认知;(2)心理健康干预:冠心病患者在确诊后,往往可在缺乏有效疾病知识认知情况下出现各类不良心理健康情绪,如紧张、焦虑等,而上述情绪则可在引发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变化后,增加心脏供血负荷,加剧心肌损伤进程,故需在疾病知识教育同时,根据患者情绪变化特点,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工作,通过建立有效沟通、正念冥想引导等措施,树立患者治疗信心,提升其治疗配合度,稳定心理情绪变化;(3)行为干预:行为干预的实施,需从化妆讷河饮食、生活习惯两个方面着手进行。饮食干预方面,需联合家属对化妆讷河饮食结构进行调整,需在日常饮食中增加富含亚油酸、维生素B族的摄入,积极维护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并减少高胆固醇、高脂肪肉类、蛋类等食物的摄入,积极通过饮食改善其血脂、胆固醇代谢水平,延缓冠状动脉阻塞进程。生活习惯干预方面,则需在指导患者进行慢跑、快步走等心脏康复运动活动同时,指导其每日午睡30min,并逐渐养成午睡习惯,并尽量指导其戒烟或减少吸烟[2-4]。
1.3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治愈率差异。
取HAMA、HAMD量表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程度进行评分,且得分越高,则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越为严重。
取SCL-90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取量表中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及精力维度进行测评,各维度评分结果与患者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及精力情况成正比。
治愈率(即治疗有效率):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阻塞或血管内径缩减症状均基本消失,且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阻塞或血管内径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较治疗前,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阻塞或血管内径缩减症状及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各项数据均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负性情绪指标对比
患者入院当日各项负性情绪指标测评得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院内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负性情绪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见表1。
.png)
2.2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照组入院时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如下:PF(68.28±5.26)、RP(67.69±5.35)、BP(65.58±5.16)、VT(66.55±4.96);研究组入院时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如下:PF(68.34±5.25)、RP(67.56±5.27)、BP(65.47±5.08)、VT(66.46±4.91)。两组入院时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住院治疗、护理四周后,对照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如下:PF(73.95±6.38)、RP(73.87±6.39)、BP(72.58±5.81)、VT(73.37±5.49);研究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如下:PF(82.15±6.64)、RP(81.95±6.47)、BP(80.57±5.93)、VT(80.49±6.08)。表明,经护理后研究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升,P<0.05。(t后=4.9581,4.9472,5.3586,4.8393;P值均为0.0000)
2.3治愈率对比
治疗4周后,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65%(25/31);研究组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7%(30/31)。表明,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0260,P=0.0448)
3讨论
内科治疗是冠心病常用治疗手段之一,主要适用于病情较轻及无法接受治疗患者群体,可通过各类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逆转心室重构等药物的对症选择,起到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但在内科治疗中,患者可存在由于缺乏有效行为、认知干预措施,负面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增加预后风险性,故需在治疗同时,配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提升院内治疗效果[5]。
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入院当日各项负性情绪指标、各维度生活质量测评得分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院内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负性情绪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提升,P<0.05;且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优势如下:(1)借助疾病认知干预措施,可在患者治疗期间接合其病情掌握情况开展针对性疾病知识教育,使其可在扩充相应知识同时,正确认识疾病潜在危害,提升主动治疗意识;(2)通过新咯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可在有效树立患者治疗信心同时,疏导、排解各类不良情绪,降低心理应激反应加剧病情进展风险,并提升患者临床治疗积极性;(3)行为干预措施的开展,则可从生活习惯及饮食两方面着手,通过对患者健康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的有效养成,配合药物治疗,积极缓解病症,延缓冠心病进展。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可帮助患者在疾病认知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配合临床治疗,积极缓解病情,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建宁.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特别健康,2017,13(15):154-155.
[2]林艺君,叶晓群.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临床护理的效果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22):90-91.
[3]闫婧.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5):75-76.
[4]赵志东.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糖尿病天地,2019,16(11):290-291.
[5]胡慧涟,刘旺林.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