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晴 乐邱琴通讯作者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急诊室;上海200062)
【摘要】目的 研究急诊护理中应用全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急诊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分观察组(全科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4例,比较两组急诊抢救指标、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诊、心电图监护、静脉给药与病情抢救时间较对照组均短,服务态度、专科操作、环境管理与病例书写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7.05%)高于对照组82.35%,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全科护理能改善急诊患者的预后效果,其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将其放在护理中心位置确保各项护理措施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对患者病情与心理状态加以充分了解掌握,强化护士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与满意度,同时强化全科服务理念有利于护士对具体的护理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能提高其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推动护理流程能顺利进行,提高护理舒适度确保患者能获得舒适的疾病恢复,病情较重或者情况危急者利用搭建绿色通道的形式能有效挽救生命安全,确保其短时间内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建立特色全科护理模式能确保各项护理对策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营造较舒适的病房环境能消除患者陌生感与恐惧感,将室内温度与湿度调整至合理范围,做好环境整洁干燥,给予精神与情感上的鼓励与支持,深入感受心理状态后给予对症的心理疏导措施,纠正对疾病知识存在的错误理解,确保其积极配合临床医师开展治疗流程,合理制定最佳的抢救方案,便于患者能获得更多的抢救时间,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定期更换床单被罩预防感染,并且强化风险护理能避免患者发生突发事件,实时监测病情,有异常及时汇报给临床医师处理,便于达到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具有可靠性,因此开展医院急诊护理工作是切实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推动急诊护理工作流程能顺利进展,为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可靠性保障,由此可见对急诊患者采用全科护理能缩短分诊时间与病情抢救时间,提高护理质量与满意度,值得推荐。
【关键词】急诊护理;全科护理;护理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异常或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导致疾病发病率增加,患者数量增多使得医院压力与负担加重,危机症重患者数量增加导致急诊抢救室的负担愈加严重,提高生命质量且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为挽救患者生命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具有时效性[1]。为分析急诊护理中应用全科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接收的急诊患者68例,观察组(n=34):男21例,女13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2.27±3.56)岁;受教育程度:小学10例,初中及高中11例,大专9例,本科以上4例;体质量18-25kg/m2,平均(52.27±3.56)kg/m2;对照组(n=34):男24例,女10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2.38±3.41)岁;受教育程度:小学8例,初中及高中7例,大专13例,本科以上6例;体质量19-26kg/m2,平均(52.38±3.45)kg/m2。比较两组年龄、体质量与受教育程度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①纳入标准:患者均实施急诊抢救措施;精神状态良好且能沟通交流;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签字;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②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凝血功能或免疫系统疾病;既往存在精神病史或者痴呆史;病历资料不全。
1.2方法
(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急诊科规章制度给予患者积极的抢救,实时监测病情并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
(2)观察组实施全科护理,①强化护理理念:入院后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知识存在错误理解易产生焦虑或者紧张等不良情绪,其希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很重要,强化护士服务意识提供专业性护理服务,意识清醒者主动沟通阐述疾病诱因与抢救流程等内容。②提高护士的服务能力:医院在日常生活中要定期对急诊科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期间对骨干人员的培训要高度重视,强化护士的监督与合作意识,便于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确保其在具体工作时能将各项护理职责落实到实处,同时借助培训的形式能建立统一标准的护士形象,以实际工龄为基点给予针对性培训措施,确保各项护理内容具有人性化与标准化[2]。③抢救护理: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要制定针对性抢救护理计划,搭建绿色通道有效的挽救生命安全,定期对急救小组成员与抢救护士进行培训[3]。
1.3观察指标
急诊抢救指标:测定分诊时间、心电图监护时间、静脉给药与病情抢救时间。
护理质量:患者病情稳定发放急诊科自拟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是服务态度、专科操作、环境管理与病例书写,百分制表示,得分越高护理措施更具优势。
护理满意度:向患者发放满意度量表评价护理措施,百分制表示,完全满意:85分以上;基本满意:61-84分;不满意:60分以下[4]。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急诊抢救指标与护理质量)(±s)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n/(%)],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急诊抢救指标
观察组分诊、心电图监护、静脉给药与病情抢救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png)
3 讨论
目前医院较重要的科室是急诊科,患者处于危急重症的状态下提供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能挽救生命安全,确保其短时间内能脱离生命危险,第一时间掌握病情后给予对症治疗能提高抢救质量,但急诊患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或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使得抢救难度明显增加,因此抢救时配合对症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便于达到远期疗效目的。有研究报道,全科护理能改善急诊患者预后,给予患者治愈疾病期间需要营造较为舒适的病房环境,将室内温度与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确保环境清洁干燥且尽量减少噪声,尽量保持卧床静养且身心舒畅,若无家属陪伴则由护士给予关怀与支持,协助患者完成挂号缴费等流程,同时将急诊科交接工作落实到实处,实时监测各生命体征,给予全程陪护且将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实处,有异常及时汇报给临床医师处理。
本研究观察组分诊、心电图监护、静脉给药与病情抢救时间较对照组均短,服务态度、专科操作、环境管理与病例书写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7.05%)高于对照组82.35%,P<0.05(具统计学差异),说明本研究与麦红,叶小玲等[5]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急诊患者采用全科护理能缩短分诊时间与病情抢救时间,提高护理质量与满意度,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杜文娟,杨建红.急诊患者抢救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9,26(23):112-114.
[2]陈少如.优质护理在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08):64-65.
[3]阮赛枝.标准操作流程管理对提升急诊科护理质量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4):165-166.
[4]刘柳娟.全科护理在急诊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8,31(02):448-450.
[5]麦红,叶小玲.改良早期预警分级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9,17(21):2633-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