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大部分房屋建筑工程还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钢筋工程作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对主体结构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场隐蔽验收作为钢筋工程质量控制的一道关键工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才行。本人根据近年来在现场钢筋隐蔽验收中经常碰到的部分问题,探讨、分析相应可行的、质量可靠的施工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钢筋工程;钢筋隐蔽验收部分问题的处理经验
引言:
钢筋现场隐蔽工程反映的是钢筋分项工程施工的综合质量,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确保钢筋的加工、安装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文根据现场隐蔽验收中容易出现的部分问题,探讨、分析可行的施工做法。
1、结构梁箍筋(指封闭箍筋)弯钩位置(朝上或朝下)存在不足,尤其是有的挑梁箍筋弯钩朝上,是不合理的。注:现行设计规范对结构 梁箍筋弯钩位置(朝上或朝下)问题没有具体要求,仅在18G901-1图集里面对封闭箍筋弯钩位置有如下说明:1)、当梁顶部有现浇板时,箍筋弯钩设置在梁顶;2)、当梁底部有现浇板时,箍筋弯钩设置在梁底;3)、当梁顶和底部都无现浇板时,封闭箍筋弯钩应沿纵向受力钢筋方向错开布置。相邻两组复合箍筋平面及弯钩位置沿梁纵向对称分布。按上述图集做法施工(除悬挑梁外)本身没有大的问题,但考虑到梁实际受力和配筋情况,建议梁封闭箍筋弯钩宜设置在梁受力较小、配筋较小部位,相当于设在受压区,这样更容易理解和便于施工。如对一般框架连续梁而言,在跨中L/3范围内(L为框架梁的净跨度)通常因为下铁受拉,一般下铁比上铁配置钢筋要多,所以在跨中L/3范围内箍筋弯钩一般设置在上铁部位(即梁顶部);而在框架梁两端L/3范围内,通常因为上铁受拉,一般上铁比下铁配置钢筋要多,所以在两端L/3范围内箍筋弯钩一般设置在下铁部位(即梁底部)。对简支梁而言,因下铁手拉,上铁受压,一般下铁比上铁配置钢筋要多,所以箍筋弯钩一般设置在上铁部位(即梁顶部)。同理,对悬挑梁而言,因为上铁受拉,上铁比下铁配置钢筋要多,所以箍筋弯钩应设置在下铁部位(即梁底部)。
2、悬挑梁纵向主筋锚固存在不足:通常情况可按照16G101-1和18G901-1图集里的做法施工,但遇如下情况(设计及图集均没有注明具体做法):屋顶悬挑梁悬挑净长超过2.0米,根部锚固端为200-250mm厚的剪力墙(剪力墙长度一般按不小于1.7米设计),墙顶标高与挑梁顶标高基本平齐且锚固端剪力墙总长度小于悬挑净长,设计一般会在剪力墙锚固端尾部设拉梁,使拉梁和锚固端剪力墙总净长不小于悬挑净长的1.5倍。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悬挑梁在剪力墙锚固段建议宜满布悬挑梁箍筋(类似暗梁做法,挑梁底筋与拉梁底筋搭接),且锚固端剪力墙(含构造边缘构件)竖向纵筋顶部应在挑梁纵筋上面压住挑梁纵筋,这样才能确保悬挑梁纵向主筋锚固做到安全牢靠,且整体性好。
3、梁墙节点处(梁宽和墙厚尺寸相同)因梁墙主筋打架而引起梁端钢筋骨架宽度变小,产生偏差,另梁端箍筋位置不容易固定。
建议处理方法:首先应保证剪力墙主筋位置准确,调整梁主筋位置,从墙边开始逐步调整梁端钢筋骨架宽度,调整后梁钢筋骨架宽度会偏小,梁主筋可按1:6打弯,弯曲段在箍筋角部插 14或 12钢筋,并满足规范的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且绑扎牢固,以此来保证箍筋位置正确及梁端钢筋骨架尺寸。梁柱节点处也会存在类似情况。
4、梁端上部负筋存在二排时两排钢筋之间的垂直净距偏大的问题:现行砼结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及18G901-1图集对此均有如下说明:两排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两排钢筋中最大钢筋直径。但没有注明两排钢筋之间的垂直净间距最大不能超过多少。因梁端上部负筋位置一般负弯矩较大,受力较大,配筋也较大,两排负筋之间钢筋越接近,二者合力中心的位置越高,所产生的抗力越大。但两排钢筋之间有上述最小间距要求,以保证混凝土对两排钢筋均实现可靠粘接。梁结构设计时,梁的有效截面高度也是按以上原则考虑的。因此,两排之间钢筋垂直净间距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因此建议梁上部两排钢筋之间垂直最大净间距可按上述最小净间距+10mm考虑,即按不应大于35mm?和两排钢筋中最大钢筋直径+10mm考虑。这10mm也可以理解为最小净间距要求的最大施工偏差。实际现场钢筋隐蔽验收时,经常发现如下情况:1)梁端上部第二排负筋易坠落,绑扎不牢,处理办法:第二排负筋绑完后用20#铁丝与梁上层面筋绑牢;2)第二排负筋与第一排负筋垂直间距过大,超过50mm,有的甚至达到100mm以上,类似腰筋了,这肯定会导致梁承载力的减弱,影响结构安全,必须禁止这种做法,一旦发现必须返工整改。
5、框架梁纵向主筋(含底筋、面筋)纵向连接问题:通常应严格按照设计、现行施工规范及16G101-1、18G901-1图集进行施工(配料、加工和安装),钢筋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1)框架梁面筋(即上部筋)连接位置宜位于跨中三分之一净跨长度范围内,宜避开梁端箍筋加密区,该范围受力(弯矩和剪力)较小。框架梁面筋不在中间支座处连接(尤其是绑扎搭接连接)也利于中间支座节点处砼的浇筑。
2)框架梁底筋(即下部筋)宜贯穿中间节点或支座,可延伸至相邻跨内箍筋加密区以外进行连接,连接位置宜位于支座三分之一净跨长度范围内,且距离支座外边缘不应小于1.5ho。梁底筋(即下部筋)应尽量避免在中间剪力墙柱支座内锚固,宜本着能通则通的原则来保证节点核心区砼的浇筑质量。当必须在中间剪力墙柱支座内锚固时,则按图集锚固作法施工。
3)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连接位置宜避开梁端箍筋加密区,如必须在此连接,则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4)在连接范围内相邻纵向钢筋连接接头应相互错开,且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5)框架梁的同一根纵筋在同一跨内设置连接接头不得多于1个。注意:悬臂梁的纵向钢筋不得设置连接接头。
现场钢筋隐蔽验收中经常可看到不符合要求的框架梁纵向钢筋连接做法,主要是施工人员对图集做法理解不透,缺乏结构受力概念知识,或质量意识不高,因此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施工中应严格按规范图集做法施工,确保钢筋连接质量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保证结构质量。
结束语:
钢筋隐蔽验收是钢筋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的一道关键工序,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总结工程实际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方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质量隐患,为国家建设工程的工程质量安全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
[2]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8G901-1
[3]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6G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