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黄雪松
[导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必须遵循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规律。

重庆市渝北区中央公园小学校  黄雪松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必须遵循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规律。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解答应用题能力。文本就应用题的游戏性教学策略做了探析。
关键字: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性策略
        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应用题有效性教学策略呢?
        一、结合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而应用题正是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一个“过渡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结合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交叉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也进一步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三、活跃思维,明确思路
        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式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



        例如,张明期终考试语文、外语、科学的平均成绩是76分,数学成绩公布以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张明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按照常规解法,可知张明期终共考了四门功课,要求数学成绩,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由于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3分,那么四门功课的平均分就是76+3=79(分),四门功课的总分为79×4=316(分),语文、外语、科学三门功课的总分为76×3=228(分),所以张明的数学成绩为316-228=88(分)。
        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假设张明数学也考了76分,这样四门功课的平均分仍然是76分。但实际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了3分。这样共多出了3×4=12(分)。思路清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快地算出张明的数学成绩是76+3×4=88(分)。
        四、及时更正,善于总结
        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更正,明确错误点,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能够借助错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当然也要着重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另外,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诊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
        五、学以致用,提升技能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能够得以优化与结合。
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设计这样的习题“蔬菜专业户王大伯有一块地,面积是2400平方米,要种一些蔬菜,请你帮忙出出主意,种哪些蔬菜?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配?并算出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同时促进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技能。
        当然,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针对其中某些特殊案例,多加练习,而对于不同类型应用题中的相似部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予以总结、对比,以便切实的分清楚其中的不同,将应用题这个难题解决好,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连满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市场论坛,2017(10).
[2]秦小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J].魅力中国,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