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庞茂琨作品看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存方式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陆黛灵
[导读] 庞茂琨认为:艺术就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来传达某人或者某种精神内涵。

安徽蚌埠艺术设计学院   陆黛灵 233000

摘要:庞茂琨认为:艺术就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来传达某人或者某种精神内涵。这种途径有很多的表达方式,具象,抽象,影像,装置,行为等等,诸多现代的和新奇的创作方式曾动摇了不少艺术家的绘画理念,他们解构并打破传统,以多面向,个性化的方式,将艺术以一种异质的,浮动的,凌越了东西方文化和地域间的羁绊的方式存在。
关键词:庞茂琨;消费时代;当代艺术语境
        一、绪论
        当下社会的艺术形式更像是一种“翻译”,不同的艺术家凭借不同的艺术形式将思想观念通过他们掌握的一种媒介,以典型的,或者说是更时髦,更大众化的方式翻译给观者。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可能再会用固有的观念看待某种人或者事物了,比方说处于一种原始的封闭状态的一个村落,在我们眼中已经不会再简单的看待这种落后了,而是赋予了另外的意思和另外的感觉。这是一种释放之后的重新发现。这或许能够更好的解释作为技法出现的艺术形式在当下的艺术市场还富有着如此生命力的原因。任何一种技法的产生背后都有观念支撑,但是如果没有技法这种载体,观念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
        二、从庞茂琨作品中洞悉当代艺术语境
        要持续了几百年的油画形式消失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它的屡遭质疑或许是你我有目共睹的。从十九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就不断的强调艺术的自我性而不断标新立异,这不得不说就已经代表着架上绘画开始走向下坡。
        庞茂琨崇尚的古典主义创作法则,那种崇高的静穆在他的作品中一直被遵从着,并衍生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绘画理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西方现代流派冲击的摇摇欲坠。中国画坛上刮起一阵新潮的追求个性的艺术风,而庞茂琨却稳稳的坚持着自己的绘画方式:“绘画不能成为观念的附庸”。画家赋予人物动态以某种古典的动势,比起以前作品来,这动势更为考究,更有节奏感。”因此邵大箴认为,庞茂琨的艺术语言是古典的,近乎“拉斐尔前派的古典,而包含的精神却是现代的。
        庞茂琨的作品有种近似冷漠的凝视,远远的冷冷的观望每一阶段掀起的艺术新潮。这在豁然开放和突变的时代中显示了他独特的“自信”的力量。庞茂琨致力的是古典的油画语言在当代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异变的形式。他带来的绘画变革是隐藏而有力的。这种实验性的绘画变革源于上世纪90年代,从“蜕变系列”,“巧合系列”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企图对自己的绘画进行重组.(见图1)鲁虹认为庞茂琨其实是在表达他个人对生存体验的理解,想象与升华,将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超现实的处理,得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作品中突兀的色彩和异化处理更加促使观者的思考。与当年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两者效果异曲同工。面对艺术与商业市场间的逐渐渗透,消费与都市文化成为大众的主要元素。庞茂琨看到最终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无形之中主导艺术和艺术家的创造行为,让艺术不断的调整姿态,以适应消费者。
今天看来,艺术反映现实生活无可厚非的被推为一剂通用良药。庞茂琨作品中的变化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点。他放弃了古典主义的基本原则,大胆的转向了甚至背离了这种绘画形式。其中离不开的就是我们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活。
        当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再满足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这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提高的一种表现。因此艺术家解构生活,重组艺术语言来适应当下的消费时代。孰不见日常生活中新词备出,叫人目不暇接。艺术家的作品也逐渐变得特异,乖张。艺术就是这样适应潮流,也引导潮流。
        在庞茂琨的艺术展现场,布景被染成了蓝绿色调,这在以往艺术展上是罕见的,原本是为了衬托作品的色调,却让人不禁想到当前时尚的拼色元素。这种最初的感觉与消费时代的时尚不期而遇。作为中国当代写实绘画技法和表现古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从唯美转向大众而被一些评论家称为“古典的忠实反叛者”。不得不让人更加监视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庞茂琨新近展出的作品内容更加的贴近我们今天的社会情境,这是他在生活体验之后,看到的一种超越现实的陌生感和奇异感。敏感的艺术家都是善于抓住瞬间消失的灵感。这种源于生活的情境性和绘画上的符号性创作的结合,在视觉上又是陌生的,迷茫的,甚至浮夸的。观者感受了这种既遥远又现实,既熟悉又陌生,既戏虐又悲情的矛盾心境。或许这种表达方式比现实主义的绘画更让人们深刻的体味到生活带给我们的五味杂陈。画面平和安详的背后是深刻的赤裸裸的感受,这正是艺术带来的力量.(见图2)
        三、结论
        纵观艺术史,每一种流派的和新的形式的出现都带有强烈的当代色彩,现实的生活理念,生存方式,被敏感的艺术家拿来作为一种崭新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通过艺术品的放大性和典型性的特点狠狠的重击着观者的思维逻辑。庞茂琨在他的展览开幕式中这样说道:“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让我们大家共同来面对今天的生存现实和思考我们的艺术与追求。”这种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转移,杭春晓就认为:没有被检讨过的概念和方法是不能称之为当代的。我们在这种形式下可以任其发挥我们的思想去解构去剥离各种当下存在的艺术方式。
        当然不能说所有以崭新视觉刺激出现的作品都能触及观者的心灵。当下,消费时代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时代发展的代名词,艺术上以视觉感受作为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人们不再看中沉重的,使命感的语言,而青睐一种轻松的,游戏的心态去消解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艺术作品以百样姿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广告,影像,装置,绘画等等艺术形式不断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然而,那种浅表的,低俗的,翻新套用的艺术语言呈现出的只是空洞和索然无味,是断然不会长久的。因此艺术形式的转变并不影响展现精神能量,所折射出的哲学思考并不亚于传统绘画方式。当然这也是对艺术家本身的修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追问才能为自己作品争的一席之地。


 
图1: 邂逅之一 220×100 cm 布面油画

 
图2:幸福多米诺 160×280 cm 布面油画
参考文献:
[1]庞茂琨.谈谈我画《苹果熟了》.美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6.
[2]庞茂琨.图式消费时代的自赎.人文艺术[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
陆黛灵,1986.07,女,汉,安徽蚌埠人,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