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构建“生本课堂”实现途径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罗小丹
[导读] 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人们不仅对专业课教学给予了足够重视,而且对学生能力培养以及道德法制教育效果给予了更多关注。

琅塘镇琅塘中学         罗小丹        417600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人们不仅对专业课教学给予了足够重视,而且对学生能力培养以及道德法制教育效果给予了更多关注。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生本课堂”模式的有效构建途径展开详细分析,将“生本课堂”模式结合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打造初中“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的主动发展意识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初中生道德品质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
        引言:虽然目前我国初中教学水平在现代化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措施的辅助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在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制意识具有的水平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老师必须对培养初中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有效措施给予足够重视,为初中生建立具有较高完善性的“生本课堂”。使教学能够以学生和实际生活为依据,将课堂作为阵地,对教育目标以及人生真谛进行不断探索。
        一、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情景创设
        作为学生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教学的回归点。“生本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无法离开学生实际生活。特别是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生活实际大量使用于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熟悉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生活,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从容不迫的开口说话,而且还能使“生本课堂”的建立更加完善。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守护生命》这节课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几张日常生活中公民违反交通规则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图片中的违法行为对个人以及其他人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与此同时,在开展“关注内在感受”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将同龄学生受他人排挤、指责、批评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鼓励学生将视频中的行为与自身进行对比,从而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上述展示的内容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从而使学生愿意张嘴,有话可讲。除此之外,在进行“关注内在感受”这一环节教学的同时,老师可以将著名新闻事件“某校学生因忍受不了父母的长期责骂而选择跳楼自杀”这个以内容作为学生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对该起案件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讨论守住自己心灵这一主题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教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由于该视频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接近,并且通过真实、简单、极具教育意义的故事,在情感上与初中生达到共鸣,使学生能够勇于发言,积极投入到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中[1]。



        二、利用生活中的语言进行问题创设
        作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学生是老师设计所有问题的核心,有效的问题能够使教学气氛变得更加和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是保证每个学生敢于张嘴回答问题、分享自身经验的良药,同时也是考验教师把握课堂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试金石。
        比如,在进行《守护生命》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可能降低难度。当你外出玩耍或出门上学时,父母都会给予必要的叮嘱,你的父母会说些什么?你对学校经常开展的逃生演习活动、安全教育活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问题的设置尽可能以聊天的形式呈现,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问题的生活化程度,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尽可能使问题做到人人有话讲,扩大问题的受众面。通过利用生活中的语言进行问题创设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将自身的想法主动分享,从而提高“生本课堂”的教学效果[2]。
        三、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创设
为了使“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进一步彰显,老师要尽可能将话语权归还给学生,结合种类丰富、内容多元的课堂形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挥平台[1]。
        比如,在进行《守护生命》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模式与思维碰撞模式合理运用其中。在小组合作模式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校园霸凌、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自救方法的分析与讨论。在小组分析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实际经验总结出一套自救方法,一些自救方法会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这样的方式不仅是教学氛围变得热闹,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开展思维碰撞缓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对带病坚持上学这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并且为学生提供两个不同的观点:第一,带病坚持上学是错误的行为,不仅对自身身体不负责,而且还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二,带病坚持上学是正确的行为,说明对自身学习负责。此问题一经提出,必然会使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引起学生思维碰撞,从而有效提高“生本课堂”的教学效果[2]。
        结束语: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和案例,并不适合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老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研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及认知,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和处理,对学生的具体需求明确了解。在此基础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主动权归还于学生,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高度统一,最终使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发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人物选取的“去农化”倾向及矫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2):54-56.
[2]孙峰.多元文化视域下道德教育的文化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9(22):177-179.
[3]季月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构建“生本课堂”实现途径探析[J].名师在线,2020(12):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