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欣赏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钟钦云
[导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更多“诗意”,旨在更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教养。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首峰中学   钟钦云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更多“诗意”,旨在更多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教养。在现下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在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要比以往多得多,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和浓厚的感知力,所以,初中教学阶段是加强“诗意”渗透的关键时期。教师们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作品,让他们阅读一些具有丰厚文化素养的优质文章,注重对诗歌意境的赏析,在价值观形成的同时,构建出他们对“诗意文化”的基本认知,以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意境
        引言:“诗意语文”并非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个不断趋向于理想教育境界的动词,从教学特征来看,其更加注重“入情”、“举象”和“会意”,其关键在于让语文学习具备感性和精神,通过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品味我国古代文化,沉淀其文化素养和人文品质。我国诗歌意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经过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风霜洗礼和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和认同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诗文学习和诗意赏析,让学生在古代文人优秀的诗词曲赋中了解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徜徉在传统知识文化的同时,构建出自己的世界观。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
        诗歌在形式上结构匀称、韵律优美动人,在意味上回味无穷,意境幽远,能够营造出直击心灵的独特艺术氛围,给人一种感同身受的人文体验。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在韵律上通过对仗和平仄押韵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形式,而在情感上也是所含甚远,不仅囊括了亲情、友情、爱情,还包含了自然之情、山水之情和国家之情等,可谓无一不涵。由此可见,诗歌意境探究有多重要的学习意义。通过诗歌意境探析,能够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但是就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而言,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致普遍较低,教师的诗歌教学也只停留在表面的文章讲解和较为浅显的情感挖掘,一味的要求学生记忆或者背诵文章,学生自然也会不求甚解,对于诗歌的内涵兴趣寥寥,长此以往,学生将很难体会到诗歌中描绘的绵长意境,只是做到了诗歌教学的“形似而神离”,诗歌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此外,由于教师本身的教学问题,部分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策略,很难将学生带入到诗歌当中,过于注重诗词细节的梳理,忽略了诗歌的真正人文内涵,这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其不利。
        二、初中语文诗歌意境教学策略
        1.营造意象和意境。我国古诗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些古典著作和名人的诗词歌赋,然而这类作品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最不愿意接触的,赏析兴趣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这类作品的阅读门槛比较高,不论是在字词的积累还是思想层面上,都是初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


学生读不懂其中的文字语言,就更难理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了,所以学生会不愿意去接触这些作品,即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探析质量和领悟度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可以做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活动和阅读相互结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加入一些有趣的活动,在课前活动中“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出学生学习诗文兴趣,活动的内容是让学生们罗列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学作品,有的学生就会说巜诗经》是一部值得反复推敲的作品,因为里面人物的刻画和凄苦的爱情故事以及华丽的辞藻都会让人深陷其中,于是其他同学在这位同学的赞扬下,也都跟着拿起书阅读起来,这个时候学生的赏析兴趣就会变得相当浓厚。
        2.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诗歌意境教学应该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作为基础,使学生化解之前对于诗歌产生的误解,大部分学生的潜意识中都会觉得学习诗词歌赋是一件相当枯燥且无趣的事情,对其印象也比较陈旧。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古诗文作品,然后尽可能多的开展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到来自古文化的熏陶,然后慢慢感受到这些文学作品的趣味,培养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比如班级可以组织开展一次唐诗宋词的朗诵大赛,以加深学生对诗文化的理解,弘扬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并让他们能够在朗诵练习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初步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
        3.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诗歌意境教学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所以“诗意”教学不只要融入到初中的教学中,还要融入到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都应该作为施教者的核心教学目标,所以,语文老师应该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真正的发挥好这些资源的作用,让学生从这些教材中能够对诗文化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诗词,比如在学习巜使至塞上》这首古诗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意蕴美,诗中不但有优美的图像美,还有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讲解,把“长河”“落日”这些画面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些画面带来的意境,这种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都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老师可以在教学时有意的透露出一些诗文化知识,不仅从知识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加强了他们的文化体验,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总结
        总之,诗歌是一种优美却简洁的语言,只言片语就能描绘出作者内心深处蕴含的丰富感情,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而由于初中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对于诗歌的鉴赏还存在较大的抵触心理,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作用,做好课前导入、在课中或者课外开展相应的诗词朗诵活动,为学生创建出一个学习诗歌、探析诗歌的氛围,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诗歌素养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吴霖.“诗意语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何凤军.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欣赏探究[J].甘肃教育,2019(17):142.
[1]钟晓玲.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有效策略[J].黑河教育,2019(08):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