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胡院艳
[导读] 曾经在高效课堂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指导思想的作用下,导学案应运而生,很多的的老师在此花费心血,希望以此获得课堂的高质高效,但是时间不长,很多学校没有坚持下去,成为了“昙花一现”。

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  胡院艳   443000

        曾经在高效课堂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指导思想的作用下,导学案应运而生,很多的的老师在此花费心血,希望以此获得课堂的高质高效,但是时间不长,很多学校没有坚持下去,成为了“昙花一现”。
        每个老师都渴望在师生的互动中展示双方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学生学会倾听与倾诉,感悟与思考,理解和体验。要达到这种效果,导学案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如果在过程中对导学案有了正确的认识,就可以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时下很多学案就是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容的缩编版或者问题版,编写者突出强调的是知识点、考点,罗列的习题大多是各级各地考试试卷或者模拟试题。学生课前或者课堂上练习,课上将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汇报、展示作为教学重点,最后进行当堂测试。这样的学案导学,成了做学案、讲学案、考学案,教学过程成了完完全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课堂成了应试教育的练兵场,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导学案?
        什么是导学案呢?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导”就是指导,导学案就像我们在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指导我们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哪些知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哪些知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要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理解它与以前哪个地方内容相似,这就是指导。“学”就是指导学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为什么方便学习呢?因为我们在制定导学案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梯子,本来坡度非常大,我们把坡度变小。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案”就是一种方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它具有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了解了教材,了解了学生,这样我们的目标明确了,高效课堂才有了一个抓手。关于学习目标的设置一是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二是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三是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四是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 “能说出”、“会运用”、“会画出”、“能翻译”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比如说在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的导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会画出文中主要人物关系图。比如学习《兰亭集序》时我们要求学生可以找出表现出作者心情的三个字:乐、痛、悲。
        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而不是展现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对考生独很难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要为问题思考留有空间:一是为问题它可以方便学生作解答之用,但更主要的意图是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既便是这些空白不需要作答,只有留有空白,才能给予学习者思考的空间,就象作画一样,有“留白”,才能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否则,学生在学案引导学生中不容易把握问题关键和重点。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应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难度较大又是重点的问题,应遵循低台阶、高密度、缓坡度的原则,步步为营,既展现问题的发展变化,又满足发展水平欠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探究活动,应着力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师"导学"功能的落实。课后拓展是落实基础目标(文化知识掌握)的重要保障。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坚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
        下面我们可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小狗包弟》为例来看看在实践中如何来打造高效课堂。关于巴金的生平以及作品这些内容的导读,我们大可以简约明了一点。因此我们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展示”中提出“1.阅读了解作家的相关背景。2.通过诵读,体会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的诚挚的、深沉的情感。3.品味文本,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 这三个目标做到了层层推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完成对作家作品的基本了解。这一过程老师大可放手。
        我们本次课的中心应该定位在“梳理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情感”上。因此我们设计以下这些问题:1、找出描写包弟的句子并概括小狗包弟的特点。2、作者对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我为什么要送走它?4、找出尾声中你认为最能反映巴金内心感受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包弟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比如正面描写在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侧面描写)。第4自然段中萧珊在三年困难时期,每次出去吃饭都带骨头回去喂包弟。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都可以找出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个问题:对于这样一只可爱、聪明、善解人意、有情有义,而一家人都很喜欢的小狗,我为什么要送走它?
        学生找出来,因为文革抄“四旧”:一则养狗可能会被当做是小资情调;二则这只小狗的来历非同寻常,甚至可能被定为“里通外国”的罪名:为了保全全家人,不得不把包弟送上解剖台。故而巴金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出于无奈。其实文革是包弟走上死路的根本原因。这时我们需要补充一些关于文革的简要回顾:
        包弟如此聪明伶俐、有情有义,却因为“文革”失去了生命。小狗的结局尚且如此悲惨,生活在“文革”时期的人的命运又如何呢?“文革”到底是何等的洪水猛兽呢?展示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放弃包弟并没有换得保全一家人,1968年8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病逝。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也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此时,巴金69岁。
        通过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同学们能感受到那个人人自危,动荡不安的年月的荒蛮。以及这种荒蛮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就像冯骥才先生说过的: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 ,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
        学生们找出了11段中较长一段环境的描写: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 学生们反复的读这一段落。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一种隐痛,一切都已经改变,爱人走了,包弟也被我送走了,我孤零零的在院子里走,物是人非的伤痛永远也不能被抹去。
        对于文革这段历史,孩子们感觉无比的遥远了,有的学生只知道巴金很善良,因为他对一条小狗都那么好,都充满歉疚。感觉就是一个主人对自己的宠物的那种感情。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学生自己去找材料的过程,大家大致对文革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才发现“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这句话是如此的沉重。
        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时,同学们得出作者对自己:真实面对自己——心灵上得到解脱。对他人:寻求原谅——得到谅解,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和谐。改正了过失错误:坚持是非真善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的回归。有人说他懦弱,他本可以活得更畅快些。可他却主动背上了精神包袱。有人说这正是他人性的闪光点。巴金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他自我反省的勇气和气度,对良知的坚守(对失去良知的悔恨,就是对坚守良知的呼唤),对责任的担当,对人性真善美回归的呼唤。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歉疚与忏悔,不仅体现出他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更是对“文革”这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的揭露,进而警醒后世不要重演这样的灾难。巴金认为,他具有这样的责任。而这,或许正是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重要原因。姑不论“文革”的动机是好是坏,单看“文革”的过程,残酷而又多么荒唐,可是竟然有那么多人盲从荒唐,足见当时许多人中了这种荒唐愚昧思想的流毒。故而,破除思想的禁锢极为重要。这充分体现出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整个过程中我们把功夫集中在四个问题上,让学生觉得任务不是很多,让他觉得压力过大,又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并没有一味的讨论,看似满堂课很热闹。中间加入了学生自发的朗读,在他们认为该读的地方一读再读。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非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学习的奴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在思想上脱胎换骨,与自己斗争,从驾轻就熟的教学习惯中走出来。语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兴趣的引导和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对照自我的经历,反复验证反思习得的。我们老师不能越俎代庖,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表达的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面对现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只图课堂上的热闹,而是要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导学案的出现对老师对学生其实都是一种考验,老师和学生都不能懒,都要变得更勤快,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语文的课堂终能实现教学相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