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王浩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王浩
[导读]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科目。

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朱沟小学    王浩  236153

摘要: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科目。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与授课体系还未完善,学生对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不高。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与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学校不断更新、完善校内的计算机多媒体设施。教师要勇于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便捷性与新颖性,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基于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氛围,把小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他们学习的角度出发,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高年级数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整合已成为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以学生目前的思维,很难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而融入信息技术,能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境,呈现动静交替的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在融入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有效的课程整合不是新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叠加,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让两者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新突破。
        1.小学数学面临的教学问题
        第一,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缺乏有效引导和互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两种有效方法,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但是无论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学生大多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学,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及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互动,总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第二,学生学习兴趣普遍偏低。数学知识抽象、复杂,理解难度很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化地听讲和学习。学生有时候遇到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学习自信心明显下降,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受考试影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直接通过板书+口语讲解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教师一味地讲解,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而学生被动地听,缺乏思考与学习空间,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教学效果自然偏低.第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培养。然而,在灌输式教学模式和机械化授课方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发展。
        2.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融入图片、视频、文字等等,将原本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直接、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弥补小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缺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圆》这一课时,如果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关于圆的理论知识,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阻碍了学生对于圆的理解。为此,小学高年级教师要准确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圆更加直接、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讲解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不死记硬背。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原本的静态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动态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



        2.2 借鉴网络资源,做到因材施教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部分教师使用课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添加或删改,只是照搬,不仅没有发挥课件的实用价值,整堂课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更累。如,笔者听过一位数学教师讲的“解方程”一课,同样借鉴了别人的课件,采用由复习到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课件中的复习题,对于一般的学生可能只用四五分钟就能完成了,但该班学生却用了十五分钟左右才勉强完成,导致教师很僵硬地进入了新课.主要原因是借用网上现成课件,这些内容相对于该班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当出现第一道复习题时,教室里一片哑然,教师费了不少口舌,不停地引导才有几名学生勉强答出来。整堂课程忽略了新课改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忽略了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所以,教师要合理借鉴网络资源,在借鉴别人课件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取其精华。
        2.3 突破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
        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难点,能否顺利地突破这些重难点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融入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直观生动的优势,化繁为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其发散思维,提升其思维的灵活性。以教学“小数点的移动”相关知识为例,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都比较吃力。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清楚观看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 倍”这个规律。又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概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大小不一样或边的长度不等的角,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使用动态叠加方式对比这些角的大小。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会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边叉开角度的大小有关。这样的直观教学,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且全用在关键问题上,不仅能保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性,体现课程整合的教学优势。
        2.4 动态演示,丰富学生感知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动画、图片等有效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素材,为其后续深层次思考奠定基础。教师结合数学知识点开展推理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推导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思考和总结,让学生了解每个公式和定理的推理过程,可加深其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教师需要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已学过的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旧知,也为引导学生思考新知做了铺设.展示课件后,教师让学生联系圆柱体积展开联想,结合自身的猜测,开展讨论和探究活动。在这样的课堂活动基础上,教师通过动画将上一教学环节中使用的圆形不断增加其厚度,不断增加其高度……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从旧知迁移到新知,从平面图形发展到立体图形,使学生联想到将圆柱底面圆形进行扇形划分的过程,将其分成更多的小扇形,逐渐增加扇形数量,无限接近于矩形,将划分之后的圆柱体拼接成类似长方体.教师借助电脑演示平面图形圆不断长高的过程,弥补了在实际操作中较难实现的演示过程,丰富了学生感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可以突破思考的难点。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从而促进师生和谐相处,更好地推动小学数学现代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磊.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148,150.
[2]李志花.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师,2019(24):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