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王静
[导读] 小学阶段作为当代教育的根基,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摘要:小学阶段作为当代教育的根基,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的不止是知识的传播,还要承担起对学生道德与法制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文章基于对当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实践现状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当下此方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并从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下对小学的道德与法制教学实践提出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视,小学教育阶段也显现出对学生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更加重视的趋势。一方面,学校增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完整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更加细化的塑造和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时也开始注意教学目标中对学生道德感和法制理念培养。但是从宏观上来看,目前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践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当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阻碍
        (一)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的单一
        目前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但由于长期传统教育的施行,小学德育培养依然任重道远。在传统教育背景下,学校在教学方案上侧重于以课本为主[1]。但是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更强,传统教学的照本宣科并不适用。
        另外小学生好奇心重,注意力不够集中,口头教育和课文解读很容易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对学校的德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与时代不适配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德育教育学科建设的阻碍之一。
        (二)现代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缺席
        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虽然已经有了显著的改观,但是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家长疲于工作,对孩子的教育仍旧分身乏术。
        这一现状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形成良好的衔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德育知识,在生活中不能进一步的实践和巩固,最终会体现在学生的道德与法制观念的培养收效甚微。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辨别教育的缺失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便利可得的上网方式让学生们对网络并不陌生,但是在却没有一门系统的课程去教这些孩子如何辨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并规避不良信息的侵蚀。
        网络上存在的监管不力的现状以及部分自媒体宣扬的“金钱至上”,“超前消费”“知识无用论”的理念,很容易对正在树立“三观”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2]。网络环境下信息辨别教育的缺失造成没有信息分辨能力的学生接收了大量无用甚至有害信息,这对学校道德与法制的教学实践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实践的改进措施
        (一)师勇敢进行教生接收知识途径
        丰富学生接收知识的途径就要鼓励教学创新。提倡教师在基于课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创新教学方式,兼顾教学任务和德育培养。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细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来加深学生的爱国情。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以问题为导向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在课中,以小组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对课前的预习情况进行分享,并在课中通过图片、音频、影像的展示和讲解,引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课后,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甚至带领学生拜访参与过开国大典的人物,通过历史物件或者当事人的讲述加深学生对开国大典这一盛事的印象感,帮助学生自发建立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二)学校家庭联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三观”
        在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实践中,只有家校联动,才能在学生的“三观”树立上形成完整的闭环。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分散给家长。首先,以孩子为桥梁,以班级群为媒介,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绘制家庭树;其次,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分享绘制的家庭树,并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观;最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同家长一起制订符合自家情况的家风家规,并邀请家长和学生一同展示成果。
        (三)正向利用网络,帮助学生规范行为观念
        在当下这个时代,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实践中也不能忽视网络环境这一变量。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线上线下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引导和规范。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以公共生活中的职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通过网络去了解自己的理想职业。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理想职业的应具备的技能和在公共生活中开展工作的注意事项;在课堂上,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扮演自己的理想职业,模拟社会公共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帮助学生规范其行为观念。
        三、结束语
        立德树人不仅关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也影响学生背后的每一个家庭甚至千万家庭凝结而成的国家。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参与到小学的道德与法制实践中来,只有各方面同心齐力,小学德育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金科. 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J]. 教师, 2019(33).
[2]韩学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思考和实践[J]. 成功:中下, 2018(13):57-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