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统编教材由国家中央亲自组织编写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对一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的内容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教材的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在编排上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增内容也有亮点。由于一年级上册语文统编教材出版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本文也对老师教学提了两点建议。
[关键词]:特点;亮点;建议
一、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互换位置的特点
翻开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最先印入我们眼的应该是汉语拼音。但是,今年的教材却变“新”了,最先印入我们眼的是“识字”,即统编教材把识字(一)编排在第一单元、汉语拼音编排到第二单元,那如此有何新意呢?
(一)识字提前,体现幼小衔接
第一单元是识字(一),从编排上体现了幼小衔接的特点。孩子从幼儿阶段跨入一年级时,在幼儿阶段初步学过一些常用字,对此比较熟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所以教材选择将识字(一)提前,而且教材在设计上采用儿歌、诗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时并不会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比如《天地人 你我他》、《口耳目》等识字内容都是孩子平时在幼儿阶段中接触到的,这样的编排和设计让孩子在学习中不会很枯燥、很无聊。同时一年级的孩子才踏入校门,对老师、教材、校园环境并不熟悉,提前识字还可以帮助孩子适应老师和熟悉周围的事物,从而让孩子有效的学习、真正的融入新集体;其次,通过第一单元的识字,还可以帮助孩子后面学习汉语拼音起辅助作用。以往的教材提前学拼音就比较枯燥、乏味,但统编教材能让孩子在识字的基础上再学拼音就轻松、简单多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情趣也培养起来,在学习中,能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因孩子的学习情趣非常浓厚,老师还可以引导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加深对汉字和拼音的印象。
(二)拼音后移 ,集中学习拼音
“延后学习”是统编教材对拼音的巨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一学语文就先学拼音的传统编排方式,而且在以前的教材中孩子完全不能达到集中学习拼音。孩子在幼儿阶段几乎没接触过汉语拼音,对此非常陌生,偶尔家长在家教,但孩子学起来仍然相对枯燥、难度大。[1]统编教材将汉语拼音后移目的是让孩子能集中学习拼音。首先在简单识字之后进行拼音学习,可以有效的辅助孩子学习拼音,还可以让孩子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对拼音再次进行巩固和拓展;其次教材里设计的插图更清晰、表义更形象、观察更方便等特点,更体现出孩子可以有效的集中学习拼音;最后在“语文园地”中,教材也通过孩子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将汉语拼音形式多样化的编排其中。
二、新增内容的亮点
就统编教材来看,“统编教材”中有14 篇课文,其中只保留了《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和《雪地里的小画家》6 篇课文,其余 8 篇为新增。[2]统编本教材还增添了“快乐阅读吧”和“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新增内容凸显除了一下几个亮点:
(一)以孩子为主体,实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不仅只是语文教育,更是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及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
作为老师,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的安排和设计。因此,统编教材就做到这一点,教材的新增内容不仅尊重孩子,而且还保护孩子的天性,统编教材的新增内容主要以儿歌、诗文、故事来让孩子学习语文,并且孩子天生就喜欢儿歌、听故事,教材这样的添加完全是以孩子决定语文,而不是知识决定孩子,让孩子对语文及生活的周围都充满了好奇心。
(二)倡导大量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
统编教材首次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在书中形成“教读” “自读” “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统编教材在每一册书的开始设计了《快乐阅读吧》,其目的是让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孩子学会课外阅读,学会在阅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文字的精炼。让孩子知道书并不只是在语文课上才有的,知识并不只是只有在课堂上才可以学的,孩子也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在统编教材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这样的课外阅读教学新增内容设计,既新奇,又有趣。统编教材把重点放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上,倡导孩子大量阅读。统编教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爱阅读、喜欢阅读,教材还新增了许多阅读文章,大部分课文内容都是属于孩子通过简单的积累就能“自读”。
三、给老师教学的亮点建议
(一)课前三分钟,孩子放轻松
一年级的孩子对于课堂的要求缺乏真实的认识,在课堂上不能良好的端正自己,特别是在上课前几分钟,很多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情及课堂上超过20分钟,孩子的状态也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在上课前几分钟让孩子唱歌、读读诗歌等方法,孩子可以立马静下心情准备有效的上课。同时,许多孩子上课前都有紧张的情绪,如果设计课前三分钟还以帮助孩子把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并不紧张,学习并不是很困难的。因此,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孩子大胆说话、大胆表现的能力,为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孩子在课堂上的状态最多只有20分钟,孩子接受知识的时间有限,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孩子对所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完成,让孩子感觉到课堂是非常有趣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从而培养起孩子乐于学习的心态。
(二)保护孩子天性,让游戏走进课堂
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即使走进小学一年级,仍然没有丢掉这些天性,同时孩子的成长也是伴随着游戏的,可以说游戏是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因此,在老师教学中,游戏也需要体现出来,并且游戏与教学活动应融为一体,达到游戏即教学、教学即游戏的效果。首先必须营造游戏氛围,良好的游戏氛围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在统编教材中,大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儿歌、童谣、故事等,老师可以提前备课时设置一些游戏场景或游戏模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是老师引导孩子进行游戏,完成学习的任务,老师应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当游戏者的身份而并非是学生的身份,但在游戏中,老师仍然要给予孩子游戏任务,也就是学习任务,让孩子在游戏中完成游戏任务,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孩子就能在游戏中完成学习。所以,引导游戏也就是引导学习。
参考文献
[1] 柳琏. 新教材 新亮点——以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为例[J]. 小学语文, 2016(1-2):14.
[2]刘雪莲. “统编教材”与“人教版”课文设置的比较探究[J]. 教学管理,2017(02):53.
[3]张琳. 重视传统文化 彰显语文特色——我看语文版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J]. 语文建设,2017(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