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教材的考察及审思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杨悦 温馨 苏一鸣
[导读] 目前,文化教学教材编写还存在若干不足,需要我们正视现状、找出阻碍因素、提出改革性的方案
        摘要:目前,文化教学教材编写还存在若干不足,需要我们正视现状、找出阻碍因素、提出改革性的方案,争取早日编撰出一套优秀的教材,既能准确生动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形象,又能激发广大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促进文化教学的发展。只有将汉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教学中肩负起构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秩序中的重要地位的使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文化教材;考察;审思
1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历程
        1.1对外汉语阶段
        对外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的起点,当时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语言学科体系,在语言教育学科中下设一个分支学科,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探究对外汉语教学。所以,此时学科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专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能教授外国人说中文的汉语教师,但是第二语言与外语不同,对外汉语专业主要是面向本土学生,所以是第二语言,但对于境外学习汉语的学生而言,汉语教学才会被归类为外语教学。因此,对外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的起始点,但随着现代化社会与教育体系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大华语”背景下,国际汉语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脱颖而出。
        1.2汉语国际教育阶段
        汉语国际教育与国际汉语的区别在于,汉语国际教育是基于“走出去”战略中提出的新汉语教学专业,国际汉语则是从全球化发展角度针对汉语以及汉语的使用情况,针对汉语在国际化中多样性和全球性等特点,注重汉语在国际上的规范用语。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阶段主要是面向不同的汉语学习人群,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以及立场等,注重事物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扩展汉语的影响力以及教学范围等,推动了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1.3汉语国际传播阶段
        汉语国际教育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汉语国际化推广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认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注重语言在国际中的推广与传播,实现汉语国际语言影响力的提升。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展现国际意识以及时代特征,针对语言接受国家的被动性,借助中华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推广汉语。由此可见,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过程中,教学对象、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逐步发生变化,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也从对外汉语走向汉语国际化传播,实现汉语教育的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2国际汉语教学文化教材考察
        2.1课程定位以及学习对象
        《中国概况》一书的编者称“上好《中国概况》课是奠定中国基础知识的需要,是系统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是顺利学习汉语和专业文化知识的需要”。可见,该书是普及中国文化知识的教材,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有关中国的知识为目的。“是以外国留学生为对象编写的一部教材,它适合于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使用。同时,它也可供具有中级以上汉语程度的其他外国人阅读”。书中明确了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具有中级水平的外国人。
        《中国文化读本》一书的出版正值2008年奥运会前夕,在“各国朋友都迫切希望对中国文化有一种比过去更真实、更生动、更深入的认识”的外在作用下编撰了这本书,该书的阅读对象是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朋友。编者称希望读者通过此书不仅获得“中国文化的一些表面知识”,更能够由浅入深,“获得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

从课程定位上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文化专业课教学的教材,只能是教材的辅助读物,对外国人的语言水平等级亦无严格限制。
        2.2内容文化要素分析
        《中国概况》的目录包括14个专题,涵盖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人口演变与构成、民族状况与发展、政治体制与制度、经济改革开放的成就、科技教育发展现状、传统儒道思想、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传统民间习俗、旅游名胜、国际贸易文化交往等,是对中国的全方位展示,前后结构严谨,类似一本简明的小百科全书,但作为一本文化教材尚有很多不足:一是内容看似非常丰富,但能激发外国学生兴趣的内容却不多。以专题叙述的方式讲授中国的科技、传统思想等内容,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显得太枯燥。二是每个专题均为粗线条勾勒,多采用围绕一个专题从古至今讲述其源流演变的方式,思路虽清晰,但缺乏亮点,知识显得陈旧。如在“艺术”这一章节下介绍“电影”,按理说这本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该书从我国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开始叙述,接下来分别介绍中国一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新中国建立至文革前、文革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电影名称,既没有对经典影片感人情节的复述,也没有对影视名人生平轶事的有趣记载,整个专题介绍显得枯燥乏味。三是由于此书编撰年代较早,成书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很多信息已经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如再照搬此教材作为今天外国学生的汉语文化课教材,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汉语学习,而且会误导学生对中国的认识。
3当代中国文化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一,教学内容选择适量、适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面面俱到、为学生一一讲解,因此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选取外国学生最需要的文化知识。首先,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不同国别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并不一致,最好能在上课之前面向选课学生做一次问卷调查,从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多选择与学生母语文化中共有的文化因子进行讲解,在学生原有的文化知识基础之上实施教学。其次,选择与学生吃穿住行、学习、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息息相关的文化常识,讲外国学生迫切需要的、能够运用到当下生活中的文化知识。最后,教材编写要注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做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阐释。
        第二,文化课教学要分层次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构建与语言类教学大纲相匹配的文化教学大纲。杨国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提出在“语言教学的初始阶段,加强对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障碍的排除”“在中高级语言教学阶段,加强文化意识”的观点。我们可将文化类教学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学生语言基础薄弱,文化教学最好结合语言类教材进行,在讲解语言知识如词汇、课文篇章大义时将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贯穿其中,如社交场合如何打招呼、数字谐音等基础文化常识。中级层次学生,最好使用以文化为纲的语言类教材进行文化学习,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此阶段应学习与外国学生学习、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高级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专题讲述类的教材,内容上选择能体现中国人思想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文化现象来编排教材,培养高级班学生跨文化理解、传播的能力。
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历史的文明古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学习汉语。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与日俱增,国家也专门设置奖学金鼓励有志于从事中文教育事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
参考文献
[1]闫俊.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2018(24):167+166.
[2]潘先军.汉字与国际汉字教学[J].汉字文化,2018(24):30-34.
[3]李毅.初级汉语综合课中的文化教学个案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4]史维国,韩冰.研究性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6):191-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