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行人教版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生物与环境的。我们如何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
引言
中学生物教学作为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其教育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用来考试,而另外一个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目标”[1]。所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拾起一片废纸,捡起一块废电池这些微小的动作对生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物与环保教育
目前,环境问题仍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生物灭绝或濒临灭绝、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冰川融化,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频发,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人类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环保意识的培育。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中学阶段又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环境知识又与中学生物课紧密相连,因此更应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环境保护教育,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其责任感,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并在生活的细小处体现出来。从而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帮助另一个家庭,进而带动全社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携手解决环境问题。
二、加强环境教育的方法
现行人教版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生物与环境的。我们如何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挖教材,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中学生物教材中谈及了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乱砍滥伐,乱排乱放,乱捕滥杀这些事例屡见不鲜,而这些环境问题,又反过来作用于生物甚至人类自身。比如说排入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诱发基因突变,诱发癌症;又比如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某些地区台风暴雨频繁,危机人类自身。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自然给与我们的是自然对我们的馈赠。而这馈赠是定量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我们通过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生存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利用实验,让学生深切感受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实验是我们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一个主阵地。例如我们实验探究种群增长情况,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呈现“s”型增长,但是在环境突然变化而且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全部死亡。又如实验探究种子的萌发,我们采用对照实验,用醋和自来水作对照,分别代表被污染的水和未被污染的水。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我们发现被污染的水中种子不能萌发。此时我们可以放大到农田,假设农田被污染,农作物会减产,同时会吸收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富集作用会进入人体,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从而达到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三)丰富活动,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物课堂可以由教室搬到室外,带学生参观学校,认识学生动植物种类,并详细介绍每一种生物的特点及作用,是学生切实了解生物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植树节前后,鼓励学生种下一棵树,到每学年的环境保护周,可以开展环保手抄报设计、板报设计等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并体验垃圾处理过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注重细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
当学生们了解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之后,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就迫在眉睫了。在生物课堂上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引导学生学会垃圾分类,引领社会新时尚;又比如鼓励学生出行出游不乱丢垃圾和乱摘花草,要求做到人走灯灭,旅游时不乱涂乱画;又比如要求学生保护野生动物,抵制和拒绝食用野味。我们从细小处着手,一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从而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结语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因为地球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当代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生物教学中真实的教学内容,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心[1]。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在生物教学中切实加强生物与环境的教育,培养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李淑云。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